vol.166
修车匠老邓的幸福坚守
  •   在许多北京人的记忆中,路边修车师傅是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存在。他们立个 “修车”的牌子,在小马扎儿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时不常有三五闲坐的邻居,围在他们身边话家常。他们的名字很模糊,他们的面孔却很熟悉。   抽出车胎,找到破损处,清理、打磨、修补、粘合、压平、复位……沾满油污的手上下翻飞,专注的眼神旁若无人,让橡胶、锉刀、胶水和车轮毂仿佛也生出某种艺术的美感。刚入行也好,近二十年的老师傅也好,都是靠着这门手艺支撑起一个个小家庭。
  •   近两年,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街角边的修车师傅似乎被遗忘更快了,但实际上,这座城市依然离不开他们。胡同里、街巷间、马路边,这些风餐露宿的手艺人,仍在为随处可见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忙碌着。
  •   今年47岁邓荣军师傅在北京西城区北蜂窝路经营着一家自行车维修摊。1997年,年仅24岁的邓荣军从老家江苏盐城来到北京从事自行车维修工作。寒来暑往,邓师傅已在这一行坚守了二十三年。
  •   每天早上7点,邓荣军师傅准时出摊儿,直到天黑才收摊儿回家。“补自行车内胎3元,电动车内胎5元,修修补补的利润低,每换一个自行车外胎能挣10块钱。”他指着两侧的小区说,“服务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去菜市场习惯骑自行车,年轻人更喜欢用共享单车。”
  •   “共享单车发展起来后,修车的数量少了近一半。”但与此同时,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的兴起,邓荣军又开拓了新的业务对象——骑电动三轮车的快递员、外卖小哥。他说,认真做好这些工作,维持生活开销足够了。
  •   二十余年里,邓荣军漂在北京,妻子大部分时间则在江苏老家照看老人和儿子。只有寒暑假和过年的时候,一家三口才有机会短暂相聚。
  •   “刚来北京那会儿我刚24岁,那时候还没有成家,如今儿子都已经19岁了。”邓荣军笑着说,2000年结婚后不久,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他决定一个人留在北京打拼。他每月只留下基本的生活费,剩余所有的收入都寄给老家的妻子,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
  •   为了照顾生意,邓荣军搬过很多次家,但都离车摊不远。他说,租的第一间房是胡同内的一间平房,只有4平方米,放一张80厘米宽的单人床,拐角有张桌子,剩下的只够站人。后来邓荣军租了间地下室,“有一年赶上北京暴雨,早上醒来,脚一落地,水淹到小腿。”
  •   令邓师傅欣慰的是,依靠多年积攒的收入,他在江苏盐城老家买了套90余平方米的房子。“房子给妻儿住,儿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我都不在身边,亏欠他们娘俩的太多了!”
  •   2019年冬天,邓师傅的儿子光荣入伍,夫妻俩身上的重担也减轻了不少。在两地分居十九年后,邓师傅的妻子也来到北京与他相聚。
  •   邓师傅说:“现在住的地方腿能伸开,也能做饭,每个月1000多块,我们很满足。”
  •   傍晚19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邓师傅与妻子在出租屋内吃晚饭。两副碗筷,家常小炒,温言热饭,这是他一天最幸福的时光。
  •   4月5日,夜幕降临,邓师傅与妻子依旧在修车摊前忙碌。
  •   4月5日,夜幕降临,邓师傅依旧在修车摊前忙碌。
  •   4月5日,夜幕降临,邓师傅与妻子依旧在修车摊前忙碌。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