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0
“20后”萌新:一个被“哭”暖的跨年夜
  •   一年又一年,时光似乎慢慢丢失了痛感,直到——一声啼哭响亮入耳。
      “0点33分,顺产6斤。”2020年1月1日凌晨刚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简称:北大妇幼)产房传来新年第一声婴啼,一个“小公主”加入到了第一批“20后”的行列。图为助产士小卓抱起新生儿。
  •   “开心,激动,有点没反应过来。”原本打算陪产的爸爸还没来得及换上隔离衣,小宝贝就已迫不及待地降生了。
      在他的期待和想象中,或许是一个有仪式感的画面:他一手轻抚着妻子的额头,给予她安慰;一手紧握着妻子的手,给予她力量,然后一起见证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然而,幸福来得有点快,连门都没来得及敲。
  •   产房不能过多停留,新任爸爸匆匆拍了一张宝贝的照片,站在产房外捧着手机久久地凝视着。产房内,宝宝静静地趴在妈妈的胸口,时不时发出一两声低低的呢喃。
  •   宝宝出生前,两人已经在医院待了一天一夜。待产的过程,焦灼的是爸爸,难受的是妈妈。每间隔一定的时间,准妈妈就要做一次胎心监测,宫缩起来一口饭也吃不下,“不管是猪尾宝宝,还是金鼠宝宝,赶快生下来就行。”
  •   两人都是85后,爸爸是山东人,妈妈是河南人,却在北京为宝宝安了一个家。“感觉自己还是孩子,没想到就要照顾孩子了。希望她一生轻松快乐,不要像我们这样辛苦。”
  •   亲手迎接这个产房里第一个“20后”的是助产士小卓,这一晚上,她经历了一个“戏剧化”的过程。
  •   临近子夜,8号待产间产妇和5号待产间产妇前后脚被安排进1号分娩间和2号分娩间。小卓和同事们在两个分娩间忙个不迭,她和大家一样都以为8床会第一个生产,没想到,“8床”宝宝迟迟不肯出来,“5床”宝宝却先声夺人。
  •   也许早一秒,也许晚一秒,生命的相遇是一份天定的缘。小卓的同事媛媛也是助产士,虽然她没有亲手迎接“第一个20后”,但在“5床宝宝”待产期间,她和同事们也没少劳心劳力。
      产前处置、注意产程、监测胎心、指导产妇缓解疼痛、接产……一套流程走下来,助产士要付出很多很多的细心、耐心和用心。
  •   89年的媛媛一笑就露出两颗可爱的虎牙,白皙的脸庞好像一个瓷娃娃。工作4、5年来,她已经接生过600、700个宝宝,但第一次独立接生对她而言总是最难忘的,“到现在我都觉得我第一个接生的宝宝最漂亮,真的!”
      “(当时)下台后还在激动,感到这份工作特别神圣,看到妈妈抱着孩子那种幸福,你就特有使命感。”媛媛的手机里至今都留着那个宝宝的照片:“看着他就是觉得不一样。”
  •   产房的工作少不了夜班,她们一般5天左右就要排一个夜班,“最多的时候,我一晚上接生过7、8个孩子。”媛媛并不觉得跨年夜值班有什么特别,“都习惯了。”
  •   正常生产时,助产士是主力,而在产程不顺利或产妇出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产科医生随时待命。
      当晚的值班医生是88年的男大夫小秦。他是临床医学博士,一路走过“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的求学路才正式上岗。“可能本科实习的时候,主任对我特别好,所以就留到这了吧。”
  •   本来他以为产科的环境会比较“友好”,但没想到原来各种危机情况也不少,“非常累”。在产房遇到他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但他是早上6点就从家出发来医院了,并且要到第二天早上8、9点才能回家。“值班(的时候)这很正常,回家就想睡觉。”
      小秦没有媛媛那样感性,他不会思考太多形而上,“就想帮她们快点顺利生产,尽量不出血或少出血。”图为医生小秦参与处理孕妇生产中的异常情况。
  •   一般的产程异常状况小秦都能处理,但遇到复杂的情况或紧急情况就需要上级医师介入,“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级别的大夫处理。”
      84年的陈施是妇产科的主治医师,她的语速里透着一名医者的爽朗与干练。从业8年来,她遇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特殊状况”。“其实就像老话说的,分娩就像过鬼门关一样,你很难预测会遇到什么。”
  •   陈施曾经接诊过一个情况比较复杂的产妇,24周双胎,前置胎盘,产前出血(200-300ml)。“这种情况下比较安全的作法就是终止妊娠,我们制定了多个方案,在和产妇和家属做了比较充分的沟通之后,他们非常积极地想要去保,所以做了减胎。”
      通过减胎、止血,再保胎,最终这家人迎来了一个健康的宝贝。“尽管早产了一个月,但是孩子状态很好,现在已经一岁多了。”说起孩子,陈施的思绪被短暂地拉回到那个时候,“回头来看这个方案是比较理想的,但当时还是有很大风险。”
  •   在自己的帮助下,产妇能够“母子平安”,是让陈施感到自豪和幸福的一件事。“产科是迎接新生命的,是比较能够给人希望的一个科室。”
      “我们科室平均每个月的分娩量大概有500、600例。”就在前几天,一次交接班的时候,陈施就碰上同时有5个产妇生产的情况。
  •   “做了妈妈以后,对孕产妇更能感同身受。”陈施的儿子今年3岁了,就是在妈妈所在的科室出生的。“我们科室的无痛分娩、导乐分娩已经非常普及,有很多技术手法帮助她们缓解疼痛,安抚她们的情绪。”
  •   产房被在这个“快乐的科室”工作的人布置得相当温馨,墙上有可爱的玩偶、贴画和温情的寄语,以及产科常识。
  •   在走廊里,一位孕妈来来回回地散着步,时不时稳住脚步看看墙上的科普贴士。她姓王,是某高校教师。人到中年,她迎来自己第一个孩子,欣喜溢于言表。“我今天刚来,阳历年、阴历年我们都要在这过了。”
  •   这是一个“爱过年的宝宝”,预产期是腊月二十八,已经37周了,但由于前几天胎心有点异常,刚到元旦就“进来”了,然而一进来就好了。“春节来,我们还能再见。”
  •   一切如常,一切又已开始。有人说,20后生了,90后“方”了,80后“伤”了,70后“隐”了。可你听出来了吗?在这样自嘲岁月无情的段子里藏着多少真情实感的“爱你爱你”呢。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