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4
温暖人生最后旅程的人
  •   临终关怀又称为安宁疗护,目的是帮助临终者安详又不失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护理。在中国,临终关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松堂关怀医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在这所医院里,平均每天要送走两个人,平均每个人的住院周期为三十一天,最小的病人是五个月大的女婴。现年五十七岁的欧阳是这所医院的一名护理师,同时身兼“临终关怀师”的身份,在医院成立以来的三十二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送走了近四万人。
  •   “他们情况不一,有的是癌症晚期,有的饱受病痛折磨,有的因为失能常年卧床,有的属于自然衰老。但他们大多是医院认为‘已失去医疗价值’、正处于生命末期的人。”欧阳说。
  •   临终关怀给他们的,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及其他的身体不适症状,让每个生命都带着尊严离开”。
  •   欧阳说,在医院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亲友不在身边,老人离开时,医护人员一定要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走的时候,不感到孤独。”
  •   时常有癌症晚期的病人满脸忧愁地问欧阳:“ 我是不是快要走了?”欧阳走到病床边,握住病人的手跟他们聊天。聊病人年轻时的快乐回忆,也聊让他骄傲的儿孙辈,还有他未完成的心愿等等。最后,欧阳承诺医生和家属会尽力帮他们完成心愿,并嘱咐家属抽空多陪陪病人,让病人不再焦虑、孤独。
  •   欧阳是唯一一位从医院创办之初坚守至今的护理师。从事“临终关怀”十一年间,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用自己的善良与奉献,送每一位老人有尊严地离去。
  •   86岁的李春兰老人(化名)从河北省的一家肿瘤医院转到这里“等待临终”。老人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刚来就吐得满身都是,欧阳麻利地给老人清洗了全身。老人不能动,就半边半边地擦洗,洗完后换上一身干净衣服。“首先要让老人情绪平静,再进行喂食和治疗。”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曾断言老人活不过3天。然而在欧阳和同事的精心照料下,12天过去了,老人不仅活着,情况还好转了不少。
  •   面对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无法自理的老人,分泌物、排泄物伴随着恶臭,已让护理工作非常艰难。而更难的是老人痛苦的脸和呻吟声,是老人面对死亡的无助眼神,是死亡接踵而至的阴云……
  •   “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工作者,应比常人更能接受死亡。”压抑和恐惧也曾像石头一样压在欧阳心上,但他凭着顽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能帮他们放慢离去的脚步,或者在他们离去前给予心灵的抚慰,从而在有限的时光里感受到安详、舒适和尊严,对老人和社会来说都很有意义。
  •   见惯了生死的欧阳性格开朗。他说,生命很脆弱,很多人不过一瞬间就永远地走了。欧阳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在临终关怀医院,一个病房就是一个小社会,会发生各式各样的故事。”
  •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欧阳不仅要抚慰临终者,还要安抚因失去亲人而崩溃痛哭的家属,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帮家属树立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家属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为亲人的死亡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
  •   在欧阳的记忆中,有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老伴突然离世的消息而发疯,也有一位在外地的姑娘,因父亲离世在电话里哭得死去活来。
  •   “如今,民众对死亡的理性认知、临终关怀领域的专业服务还相对比较欠缺。” 欧阳说,无论富裕或贫穷,死亡是每一个人的终点,大家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这样面对生死或衰老,才有可能坦然处之。”
  •   在松堂关怀医院,护理师欧阳在帮助一位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   在松堂关怀医院,护理师欧阳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在书写工作日志。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