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9
“刀美不舍”漆雕师:在每一毫米上守护“中国红”
  •   多年前,一次故宫艺术品展出中,张效裕邂逅了明代紫砂大师时大彬的一把山水人物雕漆壶。这一方壶以紫砂为胎,外髹朱漆,盖雕杂宝,纽雕莲瓣,尽显富贵豪迈之气。作为北京雕漆代表性传承人,张效裕为紫砂与雕漆两种工艺的精妙结合所深深吸引。
  •   “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对雕漆之美的赞叹,而这一抹独特的“中国红”也让张效裕心甘情愿地倾其一生。
  •   1966年2月,张效裕生于北京。1984年,18岁的张效裕在其他人都去追求自己“大学梦”的时候,她却进入北京雕漆厂,毅然拿起了手上的雕漆刀,开启雕刻人生。
  •   “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时间。”北京雕漆是一项古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和一般的漆器不同,北京雕漆以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
  •   进入北京雕漆厂工作,张效裕先从基础学起,描图、画活、刻板学习了近三年,然后主动申请到雕刻车间学习雕刻和设计,先后拜师满建民、刘桂芳以及文乾刚学习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和设计。
  •   “雕漆‘耗工繁具’,制作一件雕漆作品存在用时长、成本高。每一件雕刻工具如雕漆刀都是根据自己的习惯亲自制作,大的如铲,小的如丝,经常两三天才可磨出一把细如发丝的雕漆刀,但雕刻时力道稍有不慎,刀便会折断,需要再次打磨”,张效裕对记者说。
  •   雕漆的每个步骤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序高达十几道,工艺繁缛,从设计、涂漆、描样到雕刻、磨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   据张效裕介绍,雕刻技艺中更为复杂的部分是要在狭小的空间飞刀走铲,就如同运笔行书一样,必须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拿人物类作品来说,表情是否生动,就看刻画眉眼那一刀。手起刀过,恰到好处,人物就活了,稍有闪失,画面就会变得了无生趣,不知所谓了。”
  •   正因如此,要能在雕漆作品上游刃有余,运刀如运笔,没有十几年的功力和磨练是不可能的。很多雕漆师傅或中途放弃或是从一开始就望而却步,张效裕总结为“浮躁是怎么也做不好雕漆的”,并一路坚持下来。
  •   30多年的从艺路,从简单的传承技艺到继承再创新,是一个努力坚持、不断学习的探索过程。1994年张效裕参与制作《北京市花大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95年参与制作中南海怀仁堂壁饰以及1999年参与制作的《花好月圆雕漆盘》,被北京市政府选定为澳门回归礼品。
  •   怎样让大漆与紫砂粘合在一起?从故宫回来,被雕漆壶吸引的张效裕一头扎进复制这件国宝的创作中。经过艰难尝试,2002年,张效裕将已近失传的雕漆与紫砂壶结合工艺成功传承,成功复制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唯一一把雕漆紫砂壶。之后,更与国家级紫砂壶大师李昌鸿、夏俊伟等人合作,制作收藏各样式雕漆紫砂壶20余把。
  •   2010年在北京举办雕漆紫砂壶个人展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紫砂雕漆第一人。2015年以宋代漆柄团扇为灵感,历经两年的研发设计制作,雕漆紫砂转心壶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三届创新大赛上获得银奖。
  •   唤醒一门传统工艺的生命力,非一人之功可毕其役,它还需要更广泛的人文根基。如今,张效裕站在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原本皇家物件,赋予现代女性的唯美,手镯、耳环、发卡、盘扣等配饰,成为文创市场的新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