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2
3平米档口里的“烧饼兄弟”
  •   3平米有多大?约等于一个家用标准双人床的面积。在这样的空间里,谢国兵和谢国瑞两兄弟已经打拼了两年多。
  •   “哪儿的人?”“山西运城,关公的故乡!” 早上6点的北京已经鲜活地流动起来,二环路边上这间仅容得下两个人的档口里,谢家兄弟已经开始忙碌的一天。“山西烧饼”一个不算招牌的招牌,却成了附近很多人早晚必经之路上的一个情结。毕竟,出门在外,护着胃才能暖着心。
  •   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节奏,他们也不可避免,“原来都是5点开店,现在就6点,7点左右才会有客人。人少了么,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   这小小的档口被两兄弟安排得明明白白,一边电饼铛、煎饼铛、案板、面盆、调料盒,抬头触手可及一个微波炉,一边双层玻璃橱柜,上层放各式各样的饼,下层是土豆丝、海带丝等配料,台面上还摆上各种流食。这是他们赖以为生的3平米,不得不被充分利用。
  •   和面、烫面、擀面,把面剂子压平,一层层抹上油酥,揉成面饼,一圈圈摆放到电饼铛里……油酥烧饼、烙饼、灌饼、葱油饼,弟弟谢国瑞是“主厨”,两只厚实的手上下翻飞,你还没看清楚,面饼已经下锅了,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   哥哥谢国兵一边摊煎饼、做手抓饼,一边忙活着给客人打包,嘴里也没闲着:“灌饼4块,煎饼7块,加不加土豆丝?加不加鸡排?要不要豆浆?” 两兄弟配合默契,在有限的空间里,闪转腾挪,动作迅捷。
  •   哥哥84年的,为人活泛;弟弟86年的,老实寡言。他们都是十几岁就开始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走南闯北。谢国兵先后去过温州、东莞、西安,在一家制版厂当学工,拿计件工资,“那是个体力活儿,刚开始去两班倒,活儿多的时候,一晚上都睡不了觉,也就是拼着那会儿年轻。”
  •   弟弟也是十来岁就到河北石家庄去学徒,“老板承包了学校食堂,每天要供应好几千张饼,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那儿帮忙。”弟弟比哥哥要高、要壮,一膀子力气和好手艺就是那时候千百次的锤炼练就的。
  •   2017、2018年左右,原来一南一北的两兄弟在北京汇合了。弟弟的大舅哥帮忙找了店面,两个人就一起搭伙干了起来。“比以前打工强一些,不用熬身体,收入也好一些。”
  •   两兄弟都已成家,并且都有了两个孩子,“大的13岁了,小的4岁,我弟弟的两个孩子也都还小。” 老婆孩子在山西老家留守,两兄弟在北京租住在二环路边上一间10平米的次卧里。一年能见着面的次数,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
  •   “你是绿叶?”“对,我媳妇的微信名是花儿。”猝不及防,记者被哥哥谢国兵撒了一把糖。两地分居,却有分不开地牵挂;日子再辛苦,也有春风、有雨露,有……阳光?阳光就算了,他们不喜欢夏天,更喜欢冬天。档口被塞得满满当当,可连一台小风扇都没有,夏天外面40度,里面得41、42度,“怕吹着食材”。
  •   前两天,孩子淘气不好好学习,谢国兵只能电话里吵两句,逼急了就威胁儿子再学不好就到北京和他一起卖烧饼,这些当然是气话,他还是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当然希望他能好好学。”
  •   他们不是玩着滑板穿着潮牌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是肩上扛着生活心中挂着家人的一代人。虽然学历不高,梦想不大,但他们正直、善良,肯用双手去过好自己的日子。3平米的档口终究不会是他们奋斗的终点,而他们设想中的未来有三个关键词:回乡、创业、一家团圆。“两地分居总不是个事儿,还是得回去。”
  •   即便回乡,土地也已经不再是哥俩的首选。“干过农活儿,但不会种地,不会管理。”和部分农村青年一样,他们少小离家,在城市打拼,渐渐剥离了与土地的亲近感,在缺少选择空间的情况下,学一门手艺,做一门生意,成为他们养家糊口、谋求发展的优先打算。
  •   不过,新上任的村长却在群里积极地推广着各种致富项目,养兔子的、种樱桃的……土地的魅力,是否还能再唤回他们?“也在考虑,如果项目好,当然也愿意做。”
  •   “北京好吗?”“好啊,繁华、发达。”具体哪里好,谢国兵说不出,或许就是容得下他们的努力吧。只不过,两年来,他和弟弟好好看看北京的机会并不多,“去过一次故宫、一次长城。”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