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0
“养龙人”的爱鱼说
  •   美丽硬仆骨舌鱼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野生鱼。半个世纪前,它在当地基本被作为食材,但在中国,它被请进硕大的玻璃鱼缸,还有了一个更富传奇色彩的名字——龙鱼。
  •   在龙鱼爱好者眼中,龙鱼在外形和神韵上与神话传说中的龙别无二致。当龙鱼身上的鱼鳞被叫作“龙甲”,两根触须成了“龙须”,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就被赋予了人们某些特别的寄意,比如财富、运气、免除灾祸。
  •   养殖、售卖龙鱼的人叫“养龙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嗅觉灵敏的鱼商、富豪和爱鱼人士纷纷加入“养龙人”行列。
  •   “花鸟鱼虫”是北京人的一个情结。今年60岁的徐家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至今他还时常回忆起小学时,偷偷在床底下养金鱼的快乐时光。   
  •   1999年,徐家平开始加入“养龙人”行列。“那时龙鱼刚传入中国,养的人不多,鱼供不应求,一条品相一般的龙鱼能卖到七八千。而当时北京的房价,每平米也就两千出头。”
  •   徐家平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龙鱼玩家,同时也经营销售龙鱼。他喜欢把一条小鱼从十几厘米养到几十厘米的过程,等它长大,看它颜色变红,通过喂食、换水等调养它的身形,“就像养个孩子。”
  •    最长的一条鱼,徐家平养了12年。“红龙鱼差不多从一两岁开始变红,但是要到五六岁才发色完成,如果你悉心饲养,它一定会回馈你,会变得很漂亮。”
  •   据徐家平介绍,在亚洲,龙鱼分为红龙鱼、金龙鱼和青龙鱼等品种,其中红龙鱼最为稀贵。即使在印尼,野生龙鱼的数量也很少,甚至一度成为濒危物种。在1976年签署的《华盛顿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里,它被标记为甲级保护动物,珍稀程度相当于中国的大熊猫。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鱼商实现了龙鱼的人工繁殖,印尼才允许龙鱼出口。在日本人、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的追捧下,龙鱼从食用鱼变成了观赏鱼,发挥功能的场所也从餐桌变成了鱼缸。
  •   在印尼时,龙鱼的名字和龙并不沾边。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为观赏鱼后,新加坡人或者中国香港人才取名“龙鱼”,“不过具体情况不可考证了。”
      被赋予了“龙”字后,这种珍稀鱼类的种种“人文特质”被挖掘出来,有杂志称它“超出了普通观赏鱼,成为一种顶级精神寄托动物”。
  •   在国内,养龙鱼的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徐家平遇到过许多大客户,有的客户鱼缸很大,16米长、5米宽、1.8米高,占地80平米,里面养了70多条龙鱼。“那时候还没有移动支付,刷银行卡都困难,客户拎一袋子现金进行交易,以百万为单位地买鱼。”
  •   “在印尼、日本等国家,一条鱼养十多年的比比皆是,但在中国,人们往往急于求成。买大鱼嫌贵,买小鱼又等不及它自然成熟,为了让没到年纪的小龙鱼‘变身’,有些人就饲料催熟、上药水,还有给鱼吃青蛙、蜈蚣的。”对此,爱鱼的徐家平甚为叹惜。
  •   而更让徐家平叹惜的是失于迷途的龙鱼市场。
      马来西亚贴近加里曼丹的海域中有一种特殊的金龙鱼,一条金线从鱼头延伸到鱼尾,叫做过背金龙。价更高,但原产量更少,于是有人让金龙鱼和红尾金龙鱼杂交,培育出假的过背金龙,徐家平觉得,那样的鱼“已经没法看了”。
  •   大批量杂交金龙鱼,加上一个鱼场内同一批鱼持续繁殖,近亲产生后代的概率越来越大。2012年左右,金龙鱼的品质越来越差,价格持续下跌,龙鱼爱好者们转而开始追捧红龙鱼。
      但徐家平认为,如果没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干预与心态的转变,纯正的红龙鱼很快也会被摆上同样尴尬的位置。
  •   每天忙于照料龙鱼的徐家平,靠着多年努力,摸索出了自己的养殖心得,并坚持不喂红龙鱼吃小青蛙等活饵料。他说:“我不忍心看到龙鱼把活生生的小青蛙吃掉,其实龙鱼的食材很多,未必非吃小青蛙不可。”
  •   谈到二十余年养龙鱼的心得,徐家平说:“世间风物,各所好焉。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与名人不同的是,他们爱的是物的风骨,而我爱的是养鱼过程中的参悟与修行。”
  •   除了养龙鱼外,徐家平还以龙鱼作为摄影创作的拍摄对象,拍摄龙鱼题材的摄影作品通过社交平台与海内外龙鱼玩家进行互动交流。
  •   对于龙鱼市场的未来发展,徐家平抱有信心,“2005年,中国大陆龙鱼销量已经占世界龙鱼产量的30%,2006年超过40%,近年来我国观赏鱼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市场开放不断深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观赏鱼行业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