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6
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   互联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商用以来迅猛发展。如今,中国网民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网络零售全球居首。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电商、没有聊天软件、没有共享单车......在那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
  •   上世纪80年代,孩子们放学后在一起翻跟头玩耍。没有手机与电脑,那时,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在户外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视觉中国
  •   上世纪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单调,交谊舞在年轻人中很流行,成为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大兴安岭林区,工余期间,在山里公路上跳交谊舞的男女青年。  视觉中国
  •   上世纪90年代,街边台球曾经风靡一时。台球桌摆放在街头,随处看见。  视觉中国
  •   1994年,陕西汉中,卖呼啦圈的商贩。呼啦圈热曾经席卷大江南北。在很多人家,呼啦圈成了家庭引进的第一件健身器械。  视觉中国
  •   1996年,北京故宫北墙外,健身的人们。在那个年代,运动是人们喜欢的消遣方式,健美操等运动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视觉中国
  •   相比如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艰难维生的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书店可是异常红火。特别是暑期,书店书架前人头攒动,席地而坐的读者随处可见。 视觉中国
  •   在那个没有共享单车,没有网约车的年代,家家几乎都有自行车,中国堪称“自行车王国”。 视觉中国
  •   南沙守礁官兵收到亲友来信,引起一片欢腾。如今,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书信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在当时,书信是与远方亲友交流的主要方式。 视觉中国
  •   80年代流行的卡座式收录机。在80年代,这种卡座式的录音机最为时尚,有年轻人穿着喇叭裤扛着这样的录音机在街上走来走去,赚足了回头率。 视觉中国
  •   “影吧”曾是人们的时尚去处。在那里,大家可以看电视,也可以看VCD等。VCD影碟机曾红极一时,买碟和租碟看电影的生活,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视觉中国
  •   报纸和杂志曾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书报亭遍布城市大街小巷。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书报亭如今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视觉中国
  •   商场里出售的彩电。上世纪90年代,彩电逐渐普及,看电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项目。 视觉中国
  •   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公用电话厅内,很多人在使用IC卡公用电话给家里打长途电话。在十五六年前,公共电话亭曾火爆一时,有张IC卡是一件很方便的事。 视觉中国
  •   21世纪初,一名大额储户在全副武装的保安保护下取款。在没有网银转账年代,储户存取款都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既不安全也不便捷。  视觉中国
  •   乘客在铁路上海站春运售票大卖场连夜排队购买车票时的眼神。在没有电话、网络订票的年代,各大城市火车站、汽车站每年都要在站前广场上设立多个临时售票厅,开设多个临时售票窗口,满足来自各地务工者购买春运车票的需求。 视觉中国
  •   21世纪初,在中关村电脑节上看电脑的人们。早在20多年前,中国一些城市就掀起过家用电脑热潮,那时的电脑还不能“网上冲浪”,但依然给人们带来了时尚震撼的新奇体验。 视觉中国
  •   21世纪初,下班时分的中关村路口。中关村曾是国内最大的消费电子集散中心之一,但随着电商的兴起,使得传统实体店面遭受冲击,象征着实体IT卖场产业巅峰的中关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视觉中国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