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7
梦在北京
  •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里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社会包容......资源的积聚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诱惑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通过不同的路径,付出不同的代价汇聚于此。他们在这座陌生的都市中挣扎、沉浮,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遇,梦想着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   2015年5月7日,北京,深夜的EICU病房,董思鑫正在填写危重病人护理计划单。 余红春/视觉中国
      5年前,董思鑫作为实习生从大连大学来到北京,实习结束后被留在空军总医院急诊部,从此开始了“男护士”的职业生涯。如今,他们这一届的男生里,留在北京的只剩董思鑫还在坚持。随着对护士这个职业的了解,他越发感觉到这个职业的伟大,通过努力,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他最大的心愿。董思鑫坚信,只要坚持,明天会更好。
  •   2016年4月26日,北京,乔涵每次出门前都会化个淡妆,不仅为了好看,也让自己能够以最佳的面貌去面对客户和房东,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视觉中国
      乔涵来自内蒙古赤峰。大学毕业后北漂的她,第一份工作是在某著名酒店做行政,但是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北漂梦,毅然选择跳槽到某租房公司成为一名经纪人。没有休息日、整天奔波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辛苦的工作终于给乔涵换来了不菲的收入。“脚踏实地工作与薪酬的回报是成正比的,先努力了才有资格谈尊严。这份工作不仅让别人住好了,也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养活了自己,我挺骄傲的。”乔涵说
  •   2015年8月1日,宋启瑜脱口秀演出的售票情况并不乐观。 视觉中国
      为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宋启瑜放弃自己上海自行车行生意来到北京。宋启瑜的生活,永远在写段子和准备写段子间相互切换,尽管作为脱口秀演员的他口齿不清,收入微薄,但他依旧坚持演出,并组织了脱口秀工作坊向年轻人推荐脱口秀。在推广脱口秀的道路上,他虽步履蹒跚,但走得坚定执着,他的眼中有路,心中有梦。
  •   2014年4月23日,北京,地上的画,有裴俊飞的,也有学生的,学生一年年更替,而裴俊飞始终在这里,他在这帮助更多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完成他们的梦想。视觉中国
      裴俊飞来自山东菏泽农村,为了学习美术,他考办画室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一共参加了5次艺考,终于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如今,他已经在京城拥有了一家几千平米的画室,他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艺考生实现理想。
  •   2016年7月,北京,高慧慧边调酒边接受采访。 视觉中国
      高慧慧老家在东北,身为中澳混血的她拥有一张网络时代最流行的锥子脸。13岁,她就设计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明星美女调酒师,赚好多钱,成就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违背父母希望她学习的文秘专业的意愿,高中辍学去奶茶店打工,攒钱去上调酒学校。如今的高慧慧,在调酒圈小有名气,还是一档观众破亿的网综节目的常驻嘉宾。
  •   2015年4月3日,北京,廖传忠在路边卖唱,每天收入从几十到上百不等。 视觉中国
      在江西开铲车的廖传忠不甘于平凡,先后五次来到北京追梦。他住在东四胡同里的一个艺校里,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的他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歌手,能有自己的歌。为了这个目标,他还在努力。
  •   2016年12月2日,北京,柏谦下班后在公司门口给朋友发信息。 视觉中国
      柏谦来北京3年了,住在燕郊和家人一起凑钱买的房子里,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在路上要花费5个小时。来北京之前,柏谦曾经在青岛、大连、沈阳待过,虽然这些城市消费相对低些,但她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今虽然辛苦,但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   2016年6月16日,北京,工作的间歇,王丰年偶尔会开门到户外35摄氏度的高温中“乘凉”,而4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是陶艺工作室的常态。 视觉中国
      来自山东的王丰年“北漂”有十多年了,凭着山东人骨子里的坚忍和实诚,终于在北京玩出了名堂。在寸土寸金的南锣鼓巷,他拥有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和实体店。但王丰年并不满足“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艺无止境,财也无止境,还得一步步地走一点点地拼。”
  •   2016年7月26日,北京,出租屋内的张薇。 视觉中国
      从事地产经纪人工作的张薇在丰台区石榴庄租房住,工资4000左右。因为北京发展空间大,又离河北老家近,她选择来这里奋斗打拼。“一个人在北京不孤独,这是对自己的考验。”她说。
  •   张伟丽正在训练。 视觉中国
      北漂女拳手张伟丽现在居住在俱乐部给租的房子里,每天的训练强度很大,训练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4点半,每周日休息一天。作为一名综合格斗运动员,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是高风险的。张伟丽说自己挣得是“血汗钱”,“如果不是酷爱这个职业,可能没人能坚持下来。”但她喜欢在北京用力活着的自己。
  •   2016年9月13日,北京,来自安徽巢湖的49岁木工贾庆林在北京打工17年了,每月收入不稳定。 视觉中国
      十几年的在京打工生涯已经让贾庆林熟悉了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6年前,儿子高中刚毕业,也随自己一起出来打工,一家人三口终于可以在北京团聚。他希望能够靠打工挣的这些钱帮儿子在老家娶个媳妇安家。
  •   2015年11月18日,北京,在私人画室里,老张摆好了站姿。私人画室的老师有时画着就忘了休息,老张就要一直站着,有时要连续站上两个小时。这对于他的体力是个巨大的挑战。 视觉中国
      2015年,想要成为“名模”的老张独自一人毅然从西安来到北京追梦。在做模特之前,老张干过二十多个行业,干过保安,跑过销售,但最终选择了模特。他说这个职业最能让他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   2016年11月19日,北京,蔡德全将打铁看作是创作,在他看来,手工作品相较于机器生产的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人工的痕迹,能够呈现劳动的美感。 视觉中国
      蔡德全曾经是一名自由画家。1993年,他买了一张硬座火车票,坐了3天两夜的火车,怀揣着梦想从云南来到北京。打铁是蔡德全自学的。4年前,帮人修铁门、做农用工具弯钩,一件作品只卖2元,4年后,他以钵为原型进行创作,每天工作8小时,花费一个月制作的钵最多可以卖出5万元。
  •   2016年7月18日,北京,石晶的大学专业是英语,已经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做房屋经纪人的工作,石晶却并不觉得委屈。 视觉中国
      从小向往北京的石晶毕业后,只身一人选择“北漂”。“年轻的时候不出去闯闯,以后就再没机会了。”石晶看好房屋销售这个工作,觉得有发展潜力,她认为有一个奋斗的理由,便不算“漂泊”!
  •   2015年3月26日,北京,孟彦卫的所有涂鸦作品都是原创。他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提前设计图案,同时和客户沟通,不断修改,直到他们满意。 视觉中国
      原本是服装设计师的孟彦卫并不甘心一成不变的生活,选择北漂成为一名职业涂鸦创作者。自由创业的生活是随性而又波折的,涂鸦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并不理想,但孟彦卫享受这种自由又随性的感觉。“以前从来不敢想涂鸦能养活自己,还能成为事业。我喜欢现在的生活,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简单、随意。”孟彦卫说。
  •   2015年6月13日,北京,自幼喜爱钻研数学的曾凡成,三十年如一日。视觉中国
      曾凡成只有小学文化,却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为了梦想,曾凡成弃家进京,为的是让相关专家看到他的论文,以求校正错谬。如今,曾凡成已离家多年。一天只吃两餐,久在北京南站停车场留宿的他,身无分文,只得以乞讨为生,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其有生之年,能亲眼看着自己的成果被认可。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