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1
归隐田园
  •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倍感压力。厌倦了喧闹的都市生活,为了寻求身心的解放,找回内心深处的宁静,一些人选择了归隐田园。他们放弃了优渥的工作,甩开了身边的人情世故,一头扎进山野乡村,过起了悠然恬静的日子。虽然没有了城市里优越便捷的生活条件,但是身居乡野的他们快乐且满足,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心中的“桃源”。
  •   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的生物学硕士吕俊超辞去工作,隐居专心制作小提琴。 视觉中国
      吕俊超从小喜爱小提琴,在读研究生时迷恋上了小提琴制作。2012年夏天,他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积蓄来到青岛大河东社区,租了一个僻静的小院专心制琴。平时的生活和制琴开销,吕俊超需要靠帮别人翻译公开课录音、做视频字幕来补贴。不过,白天做琴,晚上赚外快,吕俊超感觉过得很充实。未来会怎样,吕俊超的心里其实也没底:“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孤独和寂寞只会多不会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要继续走下去!”
  •   贵州贵阳花溪夜郎谷,石匠宋培伦用了20年时间建成一座“奇幻城堡”。 视觉中国
      宋培伦56岁时(1996年)辞去教授等职务头衔,隐居山野。用20年的坚持,把侠客梦和田园情照进了现实。他用毕生积蓄流转了三百亩山林,穷一生之力完成一件作品:花溪夜郎谷。宋培伦说这奇幻城堡可能永远也不会完工,可能随时都可以建成。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一半,另一半交给自然。
  •   河南王屋山,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申理兴道长都会打坐念经。有时候晚上也会看道教方面的视频,或者用手机上微信,看一些公众号发布的道教相关知识。 视觉中国
      申道长出家前在郑州开了15年出租车,育有一子一女。山上的生活和在城市比,条件要差很多,但她更喜欢待在山上,“对王屋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近,山中空气很好,周围人也很淳朴简单。状态更放松自然,不伪装。在社会上,好像穿了一层伪装的衣服,伪装着生活。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头发开始变白,在社会上我得定期染头发,穿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很累。来到山上,再没染过头发,现在自由自在,恢复了本来面目。”她说:“出家是我做过最对的一个选择。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的欢喜心。”
  •   河南郑州古荥镇,“宛冯宝剑”传人贾怀进放弃工作,进古镇荒野铸剑。 视觉中国
      在28岁之前,贾怀进在滚滚红尘中逐浪,开过汽修厂,承包过鱼塘,卖过高尔夫用品,也曾借“渔”会友,而且还当过国企的中层领导。虽然拿着不菲的工资,不过贾怀进仍然觉得生命中总有欠缺。不愿意过受制于人的生活,再加上使命的召唤,在28岁之后,他辞职回到古荥,在荒野中,盖起几间小屋,在院子里垒起打铁的火炉,搭好棚子,刨锉、打磨、雕刻、淬火……爱着剑、迷着剑、陪着剑、铸着剑。
  •   广西桂林一山村的出租屋中,张一秋在展示她纯手工打造的笔记本。 视觉中国
      隐居山村前,黑龙江女孩张一秋与姐姐一起在桂林开店,以酒店配送货物为主,年收入过百万。但是她选择了“辞职”,在桂林一山村租下泥瓦房,过起了制作纯手工笔记本的隐居生活。 既然有高收入,为何还要“裸辞”?张一秋说,一个人总得有点追求。她很羡慕放弃工作,追求理想的人。很多人没有勇气和胆识放弃眼前工作。“而我喜欢的,我就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好,尽管追求梦想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   湖北黄冈红安天台山顶,农子隐居在一间小屋里写作影视剧本。 视觉中国
      湖北红安天台山位于县城36公里鄂豫交界的群山中,一名自称农子的人隐居在山顶一间小屋里写作影视剧本。农子平时用电脑写作,他的小屋里有卧室、厨房、书房,也有电冰箱和电磁炉。生于1966年的他已在小屋里隐居写作影视剧本多年,已创作完成以天台山和天台寺为题材的剧本《喋血天台寺》《天台山传奇》。
  •   四川成都蒲江明月村,有一个专注“蓝染”的手艺人寒山。在当地农家改建的房屋里,他精心守候几缸染料,每天敬神、染布、采药,活得像个古代人。 华西都市报 张磊/视觉中国
      寒山18岁离家到城市读书,成都美术学院毕业,后来辞职徒步3000多公里,走遍滇藏线、邛崃山脉、龙门山脉多地,一路行走、画画、学陶艺,最后成了一个染布手艺人。在寒山居住的乡间土屋院坝里,每天都晾着他最新完成的各式作品,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各类参观者,有邻村农民、城市白领和艺术家。染布之余,寒山爱到山间行走。野外多雨,他总戴着一顶斗笠,久而久之,村里的老年人都认识了这个挽着发髻、一身麻衣布鞋的年轻人。他说,这个时代太快了,每个人都拼命快步走,他却想停下来,做一件慢点儿的事,“我对未来没有计划,唯一的计划是坦然地迎接每个人注定的归宿。”
  •   山东青岛,一对年轻的80后艺术家夫妻在崂山深处辟了几块地租了一个小院儿,打造了自己的理想国。 视觉中国
      在崂山清凉涧,唐冠华和邢振利用一间已经倒塌废弃的石屋建起一间实验室。夫妻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邢振负责生活用品的实验开发,做鞋、缝衣、做肥皂、熬糖、制盐,唐冠华则负责实验室的设计和基础建设,还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分享成功的生活实验,帮助更多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少走弯路。一个小院儿和半山腰的一间实验室,虽然简陋,但是承载了夫妻俩“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田园梦想。
  •   陕西西安,在终南山子午镇金仙观出家的梁兴扬摘了三个茄子,打算交给厨房做晚饭。 视觉中国
      梁兴扬云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做过珠宝生意,他说去寻求宗教文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做生意那段时间生活压力小,节奏比较缓慢,而且衣食住行都能保障,因此就开始追求心灵上的慰藉。如今,梁兴扬已修道7年。7年中,他既生活在俗世外,又生活在俗世中。为全真教龙门派第三十代玄裔弟子、长安道教协会秘书长,他需要弘扬道教,他在淘宝开店,制作道教题材物件出售;作为一个爱好微博的人,微博粉丝11万多;作为一个喜欢科幻的人,他还是道教题材的玄幻小说作者,起点中文网A级签约作家……对于未来,他说自己会尽心尽力去当好一个道士。
  •   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高桥村,隐居乌龙山的王海和刘向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视觉中国
      在这大山里,王海已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变成了一个裹满泥巴的农村人。邻居们都知道,王海是河南一个身家几百万的老板,因为和本村的刘向梅相爱,才为她抛弃了一切,来到这里。“我们在这里承包了2000亩山林,养了几百只山羊,还有几千只鸡。我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这巍峨的大山,可以荡涤尘世的一切烦恼与纷争,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简单生活。”王海说,这和他以前在商场的打拼比起来,简直是世外桃源。
  •   陕西西安,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视觉中国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谈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这就是刘景崇想要的生活,他说:“选择住山的初期,亲朋不理解,认为我是发神经病,装啊!后来都理解了,不少人还羡慕我现在的生活。”
  •   吉林蛟河市漂河镇红光屯红光山红光沟,潘迪纲、周锐夫妇在此隐居。 视觉中国
      妻子周锐是吉林通化市人,丈夫潘迪纲是吉林蛟河市人。在“归隐”前,周锐曾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总监,年薪18万元,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夫妻俩开过西餐厅,经营过网店。如今,一间坐落在山坡上,只有10平方米大小,用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就是他们“归隐”的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放着城市的好日子不过,为啥要住进大山中受苦。其实我们俩每一次的转变,都是在追求着我们心中的幸福生活的方向。”周锐说,她已厌倦城市的喧嚣,每天对着电脑,按点上下班,总被领导看着、管着的生活。
  •   河南郑州,老张隐居在郊区湖边一处废砖窑内。 视觉中国
      老张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拉二胡。喜欢看书、读报,念诗。一个红色的收音机,走到哪儿都带着。虽身居砖窑,却对外界的事很了解。据了解,老张曾经是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郑州当过医生,有医师资格证。“我不喜欢被人约束,所以从未找过固定的工作。手里没钱的时候,就出去打几天零工,买些米面油和生活必需品,回来继续歇。”老张说,住进这里只想图个清净,不被烦心事打扰。
  •   河南郑州,80后女子刘娟辞去月薪万元工作选择去种地,过清新质朴的生活。 视觉中国
      写书、耕田、养花……这些让无数都市人向往的诗情画意情景,在郑州80后美女刘娟的身上成为了现实。虽然当时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让周围人很诧异,但在刘娟看来,她一点都不后悔,过清新质朴的生活,才是她内心想要的。“有人认为,名利双收,才算是成功。但在我看来,你播种了一颗种子,收获了丰盛的果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刘娟说,吃着自己种的白菜萝卜,那种耕种劳作之乐,都在那可口的美味中。
  •   重庆巴南区樵坪山以南10公里的手板岩是悬崖绝壁岩缝间隐居的一对老夫妇的“世外桃源”。 视觉中国
      1994年,52岁的彭富全居住的重庆九龙坡区马王乡一带逐渐发展为城区,他很不适应喧闹的城市生活。“丈夫是个想起啥就要干啥的人。”妻子张正惠说。当时,彭富全打工赚了一些钱,便想找个地方隐居。看到雄伟荒僻的手板岩,他心动留下来了,生活至今。更让人惊叹的是,多年来,彭富全以绝壁作画布,创作了上百组精美石刻作品。如今这上百件作品已成为当地的传说,常有人特意前来看稀奇。当地政府甚至计划结合樵坪古寨打造人文旅游景点。
  •   广东广州黄埔古村,何慧燕与刘温过着现实版“男耕女织”的生活。 视觉中国
      黄埔古村的一座老民宅,进门就是一个大院子。女主人何慧燕此前是国内一家服装品牌的设计师,前年她辞职隐居古村,玩起植物染色。男主人刘温,做过广告设计、策划、动漫,2010年全心投入研究甲骨文。何慧燕夫妇俩还爱上了耕作,不仅在院子里种花种菜,还在黄埔村租了两块地,一块刘温种稻,一块何慧燕种菜。“人简单点生活,快乐地劳作,做点有温度的小事情,挺好!”夫妻俩都这么说。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