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5
乡村教师的选择
  •   待遇低、条件差、任务重、晋级难.....要在乡村当老师不容易。面对困难很多人选择逃离,也造成了乡村教师普遍短缺的现状,而每个留下来扎根乡村的老师心中都有着他们的坚持。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奉献青春,乡村教师们用知识浇灌理想,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贫瘠之地,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脊梁。
      近年来,党和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支持力度。困扰330万乡村教师的现实诉求和困惑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乡村教师的“春天”将不再遥远。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毛沟镇巴科村教学点,田洪柏在给学生们上课。 视觉中国
      1978年,23岁的田洪柏当上民办教师,开始了他三十余年的执教生涯。“要让孩子走出大山!”是他初握教鞭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当上面派来的教师纷纷离开了这个偏僻的山村时,他选择了留下来,并在山里安家落户。“山里的农民最朴实,山里的孩子最可爱。有几个孩子我就教几个,不能让孩子耽误了读书的好时光。”田洪柏说。
  •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芳坪小学,李菊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升国旗。 视觉中国
      1987年,因高桥乡并村,她来到撤并后的芳坪小学任教,当时有5个年级90多名学生,后来逐步缩减为4个年级、3个年级,到2005年只剩下1至2年级,学生越来越少,任教的老师也渐渐离去,唯独李菊伦老师坚定地留了下来,二十余年来从未选择离开芳坪小学。李菊伦说:“这些散居在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如果把这些六七岁的孩子送到高桥中心小学寄宿,其生活很难自理,家长们不放心。”在这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李菊伦既当老师又当妈,孜孜不倦地教孩子们学知识、学文化。
  •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坡乡同仕村山庄屯教学点,罗崇林为学生们讲解三角板的用法。 视觉中国
      罗崇林是山庄屯教学点惟一的教师。他是这个屯的村民,也是当年屯里少有的高中生。1985年9月,他当上了这个“微小学”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几十年。罗崇林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时30多名学生挤在教室里,他一走进教室,几十双眼睛便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他,他觉得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从此之后,他就坚持着一个信念,一定要教好孩子们。几十年来,罗崇林向瑶乡孩童传道、授业、解惑,黑发变银丝,至今,“微小学”已经走出了十余名大学生。
  •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岑洞村,贾树珍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的田野上唱歌跳舞,用手机连接扩音器,音乐响起,传遍山谷的每个角落。 视觉中国
      贾树珍是一名“85后”苗族姑娘,也是众多特岗教师中普通的一员。2011年9月,23岁的她从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岑洞村岑洞小学,成为这里的第一名女教师。岑洞村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处,是广西最偏远落后的山村之一,父母强烈要求她离开。然而,当孩子们挤在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她的那一刻,她心里便被深深触动了,决定留下来。在能歌善舞的贾树珍带动下,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村民们都说这是贾树珍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长安镇,江声发在简陋的家里备课。 视觉中国
      江声发是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长安镇安乐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已经在这个偏远山区的村小坚守了十余年。江声发的生活和普通乡村教师一样,但没有双臂的他却承受着超出普通人数倍的艰辛。曾经有一家感恩励志培训机构,在得知江声发的故事后,开出10万元年薪请他去做讲师。但江声发拒绝了。“并不是说我有多高尚,只是因为我身后有一群留守儿童,有一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江声发说:“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我的孩子们……”
  •   安徽省金寨县,时义侠和孩子们合影。 视觉中国
      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是大多数90后大学毕业生的梦想,而时义侠选择走进基层,下到乡村,成为了安徽省金寨县曾畈小学的一名教师。她说:“跟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生活也很简单。”班上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在她看来,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来呵护。而她也会通过和这些孩子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生活,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停电了,姜同英在烛光下批阅学生测试卷。 视觉中国
      53岁的姜同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化敖小学的一名侗族教师。1982年,姜同英从村里的代课教师做起,走上了乡村教师岗位。学校里也曾先后考来多位年轻老师,但都因教学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而最终选择调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去了,只有姜同英一人选择留了下来。三十多年来,姜同英一边悉心照料着学生们的生活起居,一边教与孩子们文化知识,安于清贫,默默奉献,坚守住大山里的“三尺讲台”。
  •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陈秋菊和六年级学生合影。 中新社 张浩/视觉中国
      陈秋菊的外公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立志当一名老师。2008年,刚满17岁的陈秋菊,怀揣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走上了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的讲台,这一站就是8年。陈秋菊喜欢旅行,曾走过小半个中国,她把旅途中的风景记录下来,等到开学时再拿给学生们看,希望学生们能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我喜欢这里,也希望自己一直坚守下去,很多人问我去过小半个中国的城市旅行,为什么还愿意回到这里,我想更多是割舍不下自己对孩子们的这份感情,我舍不得离开。”陈秋菊说。
  •   云南省文山州,熊朝贵是么龙小学的校长,因为身高只有1.38米,被人们称为袖珍老师。他用近30年的坚守,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迁。 视觉中国
      任教30载,熊朝贵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山村小学,1999年才转为正式老师。这里的孩子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帮助他们走出大山,也是熊朝贵的梦想。“能踏上三尺讲台,我已经很满足了。村里老师少,能留下来的更少。这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我要照亮这些孩子的童年,让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来,”熊朝贵说。
  •   安徽省太湖县牛镇,船工的号子和着机船声划破了华亭湖的寂静,吴玉芳站在船头和上学的孩子们挥手向家长道别。龙湾小学是山村学校,华亭湖把学校三面环绕,新学期保障孩子的上学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吴玉芳主动请缨每天义务接孩子。 视觉中国
      2010年8月,吴玉芳从宿州学院毕业,成为一名特岗老师,她已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偏远山乡坚守5年。面对职业的抉择,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吴玉芳也曾经彷徨过、困惑过。但学校老一代教师以如父如兄般的关怀、家长们如亲人般的真诚,还有孩子们纯真灿烂的笑容,这所有的真心和爱心,逐渐让她爱上了这里。“我爱生活,我爱独处,我更爱我的宝贝学生。我,一个简简单单、热爱教育事业、爱笑爱哭的女孩!愿把我的青春时光留在这个我忠于的讲台!一辈子,不离不弃!”吴玉芳在她的微博扉页上这样写下了自己的心迹。
  •   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镇长葫教学点,刘辉雨老师在教学生用直尺测量。 视觉中国
      刘辉雨2001年调到长葫教学点,学生最多时200余人,也只有6位教师。近年来,由于撤校并点及送孩子进城读书成潮流等因素,长葫教学点仅剩几名学生,只有刘辉雨老师仍默默坚守。2014年10月已经退休的他,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继续留下来任教,“孩子们需要老师,村里需要老师!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退休后,他又成为了长葫教学点的代课教师,村里的孩子不用担心小小年纪就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 视觉中国
  •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蒲源村蒲源小学,覃艳玲利用中午时间,给班上学生辅导。 桂林日报记者 刘教清/视觉中国
      蒲源小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区学校。“老校长”丘继明扎根该校30年从未离开,使无数山村孩子考上名校,走出大山。被“老校长”的坚守与奉献感召,丘继明的学生覃艳玲从河池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在河池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报考“特岗教师”回到了蒲源小学。“我没多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但‘丘校长’扎根山区30年的奉献精神,影响到了我。山区的教育事业,需要人奉献,我愿意接“丘校长”的班,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在知识的浇灌下成长。”覃艳玲说。
  •   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徐云玲在教二年级学生数学。 视觉中国
      1986年3月,教学点的公办教师没有来。眼看着10多个孩子面临失学,家住马庄曾当过多年扫盲教师的高中毕业生徐云玲,主动向村党支部请缨,要求去当代课教师。从这一年开始,徐云玲在这里独掌教鞭。这么多年来,徐云玲已把坚守当做一种责任,当地适龄儿童因为有她在,无一失学。徐云玲说:“就算是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也会努力教下去,让更多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去服务社会,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祠堂村小学,陈红权、明红艳和孩子们课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视觉中国
      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祠堂村小学,一对夫妻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个山村小学。丈夫陈红权中师毕业后,考虑到当地师资力量的紧缺,一些适龄孩子没有地方读书,他义无反顾地留在当地村小当起了语文教师,一干就是三十余年。妻子明红燕毕业后,也随丈夫在村小当起了数学教师。“看到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真的很开心。”明红艳说,只要大山里还有一个孩子,他们就要坚守在大山深处。
  •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洋里乡友泉村,李伯洲老师骑摩托车去学校。 视觉中国
      乡村教师李伯洲是闽侯县洋里乡友泉小学唯一的老师,他已扎根在乡村教学第一线三十多年。他在友泉小学任教已有十年之久,和村民、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几年前,县教育局曾多次想把李老师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可李老师拒绝了。他说:“在山里习惯了,不仅是村里的孩子需要我,自己家里也走不开。”
  •   四川省广元市,石牌村小是朝天区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乡村小学,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全校有36名学生,最小的3岁,最大的7岁,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留守儿童”。而李雪梅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视觉中国
      “这36个孩子没我不行,我牵挂他们比牵挂我孩子的时候还多。”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李雪梅这个90后女孩一颗慈爱的心。虽然每月只有1000元的收入,但她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大山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她不想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她要让孩子们都看到希望和未来。看着老教师退休了,看着村里来的大学生也走了,但她从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