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0
匠人匠心
  •   2015年初秋,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龙川村,73岁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彩石镶嵌传承人缪成金在一座老厂房里修饰历时一年打造的以花鸟、佛像、山水为主题的巨型壁画《释迦摩尼涅槃图》作品。 视觉中国
      彩石镶嵌,系石雕和木雕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始于明朝,距今有400多年历史,2008年,彩石镶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据称,完成一幅“彩石镶嵌”需要18道工序。
  •   2016年02月28日,吉林省长春市,齐志师傅正在打造旋木小物品。 视觉中国
      旋木,是指将一根原木的两端固定在车床上,随着原木的旋转,根据不同的刀法雕刻出不同的样式及卷花,不仅分为内旋和外旋之分,造型的设计及雕刻的手法也十分讲究。齐志说,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准的技艺,更多的是需要观察与创作。
  •   2014年11月30日,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老篾匠曹敬松正在加紧赶制用于篁岭景区装点新年的红灯笼。 视觉中国
      曹师傅是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一位从事20多年篾匠行业的老匠工,一根完整的竹子,通过曹敬松对剖再对剖,直到变成约1厘米宽的竹片,再将竹片的竹心和竹皮对剖再对剖,剖成1毫米左右厚度的篾片及篾丝,就像曹师傅手中的拉面一般,变成近百条粗细均匀的“面片”,然后上下翻飞,或编或织或拉或穿,便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篾制品。
  •   2015年9月20日,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农民李直华在家门口现场用烙铁给游客烙画。 视觉中国
      据悉,烙画也叫烫画,是流传在婺源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采用烧热的铁扦,在梳篦、葵扇、木制家具、木片及胶合板上烫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   西安手工业者张小东,毕业后他干过很多不相关的工作,但唯独对匠人充满了幻想,他沉浸在手工作皮具中,看上好看的包就想要做,思考后就是一针一线的做很久,枯燥乏味的重复,一个人吃饭、睡觉、干活。 视觉中国
      手作艺术是可贵的时间艺术,因为舍得花费时间,才能打磨出时间的光彩,从皮料的选择与处理,到包款的设计与缝制,每一个斩孔的定位、缝制,都需要静下心专注完成。
  •   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自治县牛栏江畔的斗古乡米乐村,有一种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手工陶制品——小米乐砂陶。一件完整的“小米乐砂陶”,要经过取土、筛选、和泥、制坯、阴干、打磨、装窑、烧制、上釉等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均要靠工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技术来完成。
      2014年5月14日,工匠洪正华在查看制作好的一批“小米乐砂陶”泥坯高度是否一致。 视觉中国
  •   27岁的董旭是一名地道的工匠,从事吉他维修工作。小董大学学的是生物工程,2012年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钻进实验室搞科研,挤进写字楼当白领,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和音乐有关的行当——修吉他。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董从小就表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家里的录音机、热水器和玩具等被他拆装了不知道多少回。对于专业修吉他这个事儿,小董是看好这个市场的。2014年,学成归来的小董在济南租了一套住宅并成立了工作室,扎扎实实地做起了修琴的工匠,并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很快打开了市场。 视觉中国
  •   90后的袁飞是陕西人,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袁飞接触到钟表维修这一行业。在而后七年多的磨砺中,袁飞不仅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钟表维修师,还开始带起了多名徒弟。
      袁飞说,修表师最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细心,还有空间思维,手表的每一个零件都容不得丝毫差错,看准之后下手要稳准狠,一个不小心不但修不好手表,零件还有可能折断,一块数十万元的表可能就很难修好了。但最重要的还是耐得住寂寞。 视觉中国
  •   2015年1月15日,广西桂林,通红的铁条在铁砧上被敲出了花纹,黄师傅说,这道工序必须掌握好力道。 黄师傅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将成堆的铁制品打造成美观的铁艺制品。
      这份工作即是粗活,也是精细活,因为每一个弯花的图案都要求大小、曲折度完全一致,才能最终形成整体的美感。经过焊接和一次次打磨加工,门窗、楼梯便初具雏形,再经过喷涂底漆、多次手工彩漆,做成古铜、锈绿、黑金等各种工艺色彩,古朴华丽的铁艺制品便制作出来了。虽然都是按照图纸来加工,但黄师傅说,做好它也需要足够的细心和专注,容不得一丝马虎。 视觉中国
  •   2015年4月9日,江西省德兴市泗洲镇民间铁皮工匠汪光耀开心展示出跟了他30多年做工匠的必备木质工具。
      长期以来,汪师傅靠着几样简单的工具:剪刀、锤子、烙铁,一张张耀眼的白铁皮,在他灵巧的双手之下,经过计算、构图、裁剪、接缝等一系列工序一件件成品就被制作出来。30多年来,经过他精心打制的各类铁皮器具不计其数,一块块薄薄的雪白铁皮,经过他剪裁、敲打后便变成了各种生活器具,被当地的群众誉为“铁皮裁缝”。 视觉中国
  •   向永霞出生于重庆市大足县,这里是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所在地。他的父亲向贵辉在民间算个艺人,会画炭精人像、也会照相,40岁左右开始自学搞起石雕来。受父亲的影响,向永霞也偏爱艺术,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让她着迷的就是看父亲打石雕,在錾子、手锤的敲击下,石屑飞溅,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逐渐打磨出来。
      目前,在石雕行业里,28岁的向永霞已小有名气。一块块粗糙的石头,大的几米高,小的十几厘米,经她巧手雕琢都能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菩萨、罗汉、仕女…… 视觉中国
  •   2015年07月05日,湖北省宜昌市,土洋结合的铁匠铺,主人叫唐登波,今年39岁,看上去书生气十足的他,一块毛铁在手里三把两下炼成了一把镰刀。
      手艺是父亲传教给他的。为什么称其土洋结合呢?因为电动鼓风机替代了手工扯风箱,电动冲锤替代了两把八镑锤,另外添置了电焊机,过去必须两人操持的铁器加工现在只需一人,而且工效成倍提高,生产工艺大有改观。 视觉中国
  •   2015年11月3日,山东德州,临邑县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已至耄耋之年,仍坚守着三代祖传的一项老手艺——用高粱莛秆扣编工艺灯笼。
      谈到莛秆扣编灯笼的老手艺,张运才说:“这是个细心活,每个灯笼需要用10000多根莛秆,不断地扣编,组合。一只灯笼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才可以完成。整只灯笼没有任何的线、绳、胶水等辅助材料,完全为自身环环相扣组合而成。原材料选择上乘的莛秆,粗细均匀、顺溜儿这是关键。 视觉中国
  •   2016年03月11日,广东省佛山市,在佛山张槎镇海口村的一间陶艺制作坊,刘和平熟练地用铁锹铲起堆放在墙角的泥土放进练泥机,只一阵儿的功夫,直径十公分的圆柱状泥条便从练泥机里滚出来。
      刘和平一直采用传统的柴火烧制出窑,烧制最辛苦,要48小时不能断火,低温时还不很费心,高温时每隔一分钟要两次投放柴火,刘和平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出窑的时刻,作品被烧制出窑时,能让他一扫困顿之感。 视觉中国
  •   2006年8月26日,藏族汉子多洛正盘坐在藏毯上,心无旁骛地雕刻着藏银刀鞘,右边的熔炉烧得通红。在他的旁边,摆满了尺寸不同、饰纹各异的成品藏刀,刀鞘雕龙刻凤,刀把精致玲珑,刀刃锋利无比。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在钢质的刀身上刻着多洛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藏刀、银碗不仅实用性很强,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今,藏刀和银碗已成为非常时髦的旅游商品和馈赠礼品,深受人们喜爱。 视觉中国
  •   2014年6月29日,山东聊城,手工制琴师贾国民在目测成品京胡的角度和直度。
      看似简单的京胡,除了琴轴、担子、音筒、弓子和琴弦,几乎就没有神秘的部件了,但手工制作起来,那是相当地讲究。从选材(筒子和担子)开始,需要砍、锯、刨、铲、削、锉、镂、钻、铰、磨、光等近百道工序,制作工具包括车床、钻床、锉、刻刀、卡尺等几十种。制作过程中,选材、烤料、校圆、调直、钻孔、扎线、配筒、开凤眼、蒙皮子、做琴码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京胡的质量。 视觉中国
  •   2016年1月22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民间艺人史龙江正在手工制作“过门笺”。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需求,催生了制作“过门笺”的行业。制作“过门笺”需要备纸、染色、裁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配套子、定型等十几道工序。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莒县过门笺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视觉中国
  •   2015年9月18日,西安,马骏利用木料、拆迁工地里的废旧青砖,历时两年雕刻出了200∶1比例的微缩版西安南大街的风貌。
      火柴大小的电杆、指甲盖大的环保车、挑水工以及黄豆大小的石狮子惟妙惟肖,更神奇的是他所雕刻制作巴掌大小的药房、布庄、小商铺的门窗都可以打开。 视觉中国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