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滚动鼠标查看
首页
分享
分享
收藏
央视网消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精美繁复的手艺慢慢成为了橱窗里的历史。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了百分百的完美而精益求精的钻研一门手艺。詹春明被称为“相机华佗”,从南方到北方,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精研手艺上,135相机维修、120相机维修、大画幅相机维修,各种品牌摄像机维修……二十年,钻研一门手艺,也许默默无闻,但他的内心知道,这就是他所坚守的工匠精神。
相机用久了,自然与人产生了感情。詹师傅说,他从小就很喜欢相机,经常拆开研究相机的内部结构,随着经手、拆解的相机越来越多,他表示,虽然相机光学原理简单,但各厂牌、各型号的相机内部构造却不尽相同,越钻研越有趣。
对他来说,“修”才是真正的手艺。25年前,从福建莆田老家来到北京创业,詹春明突发奇想开起了“相机医院”,当时小店只有一张桌子,转眼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年过去了,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北漂,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修相机自然是一门技术活儿,他常说,手不累,心累。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专业学习,但相机精密的做工,不断更新的型号,让修完一部相机成为一件颇费心力的事情。“老式相机的维修,需要一块块拆下来检测,具体是哪一个零件出了问题。有些相机,有1000多个零件,具体到一个小部件也至少有几十个零件,这就十分考验耐心了。”
眼部放大镜、伸缩台灯、小钳子、镊子,没有先进的维修仪器,他却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让一部部相机起死回生。他从不轻易建议客户更换零配件,他认为大部分故障都是可以修好的,如果动不动换零件,维修就失去了意义。一些简单的问题,詹春明就顺手帮人们检查了,不收费也是经常的事儿。
詹春明的“相机医院”每天早上8时开门,直到晚上10时才关门。并不是所有的相机故障都可以轻轻松松的解决,关店后,詹春明还要和店员一起为一天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集中会诊”,常常需要忙到深夜还不能休息。在很多同行眼中,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始终坚持“利益最小化”。
有时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连三更半夜都在想方法”,也因为25年来的孜孜不倦,造就了詹春明拥有“相机华佗”的美名,许多摄影迷有相机疑难杂症,到了他手上便迎刃而解,“把相机修好就是最大的成就感”詹春明说。
他每天面对的是新巧而昂贵的机械制品,但在他身上,能看到的是一种优秀工匠和手艺人一步一步沿袭下来的严谨和自信,还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坚韧和果敢。他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做事的乐趣,把枯燥的事情变得不一样。
从打工到老板,他从未改变过的是最初的品质,他踏实、细心、善良,他将家乡的一部分人带了出来,把那些不擅长读书的孩子带到北京,教他们手艺,让他们成为顶尖的手艺人。
“相机医院”有50平米左右,里面摆放着各式各类维修好的或需要维修的相机,对每一只需要排除故障的相机镜头,詹春明师傅都对其进行查验登记。
店里用来维修相机的地方似乎占据了整个“相机医院”的绝大部分,一眼可以看到一张素色的木桌,桌上散落着相机内部的各式零件,以及维修时需用及的手作工具,屋内白炽灯光打得锃亮。詹春明与这些相机,如同时代的缩影,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些年经济飞速的发展,相机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詹春明师父的手艺和店,却并没有被时代落下。“我们都不停地在学习,踏踏实实的干才行!不进步能行吗?”他说的很认真:“我就告诉我底下员工,踏实!顾客说好才会再来!顾客一个一个介绍来,比什么都管用”。
这个小小的店铺便是詹春明一辈子的事业。20多年来,他一直专注做着做好一件事情。“他是真正意义上、最为专业的一位手艺人,这一门手艺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脑力与专注。”詹春明在同行里的评价很高。
这些年来,他收过多个徒弟,他很希望将手艺传下去,他期盼他的徒弟们都能拥有工匠精神。正如《致匠心》里曾说过的,“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返回
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