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滚动鼠标查看
首页
分享
分享
收藏
在安徽省安庆市高河县城,有一家连导航都没有定位到的小食品厂。每到中秋节前后,一些外地车辆却频繁进出。“都是来寻味的”,不善言谈的女厂长查桂香莞尔一笑。
“太忙了,货赶不及,东南西北都在催货。”中秋前几天,物流压力大,查桂香亲自骑着电瓶车给附近的小超市送货。
张师傅,是这个小县城里唯一能够做纯手工苏式月饼的师傅。他从18岁开始入行,至今整整30年了。红绿丝、冬瓜仁、芝麻等一字排开,陈列在制作台上。
查秀芳是厂长的亲妹妹,16岁起跟着张师傅学做月饼,到现在25年了。在姐姐最困难的时候,当年原本不喜欢跟面粉打交道的她,选择和姐姐并肩站在一起。
苏式月饼的手工制作每一步都是关键,来不得半点马虎,多一分或者少一点,都影响口感,都影响饼皮的起酥效果。
查秀芳把多种材料合成的馅称重过秤,她说:“面粉要揉得筋道,馅料要充分和匀融合,精准掌握饼皮和馅的比例。”
月饼是季节性销售食品,每年的中秋前后的两个月才制作出售。除了用烤箱外,一切工序都是最费事耗时的纯手工。查秀芳说,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对过往时光的一种怀念,很多人和事都会交替出现。
八十年代,厂长查桂香和丈夫结婚。与婆家分家后,他和丈夫经营了这家月饼小作坊,经历过初期学艺的艰辛,创业的艰难,销售局面的破冰之后,以为从此可以一路顺风之际,那年的腊月,爱人在送货的途中遭遇车祸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前一个月也刚刚出车祸骨折在床的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短暂的悲伤后,查桂香振作起来。这作坊,有她和爱人无数次憧憬着未来辉煌的样子,是他们此生共同奋斗的目标。如今,爱人去了,但是誓言还在,目标还要继续。
最小的妹妹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和姐姐肩并肩走在一起,也见证了食品厂一路的披荆斩棘和风风雨雨。月饼出炉后,一溜儿整齐地摆放在托盘中,外观油黄,酥皮似粘非粘,层层叠叠,格外诱人,一口咬下去,松、软、糯,香溢满口。
算上厂子,这间月饼厂一共只有8名员工。中秋临近,目前厂子里暂停其他食品的制作,全部工人都在做月饼。
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每年中秋都会蹒跚着,在儿孙陪伴下,亲自来到这里,闻着熟悉的香味,掰下一小块月饼,慢慢咀嚼。几多欢喜在老人的脸上笑成沟沟壑壑:“就是这个味儿”。
月饼包装简单,一盒四个,一共10元。查秀芳说,八十年代,小作坊还在家里的时候,每每中秋来临,家里总是挤满了街坊邻居,前来等着月饼出炉。现在虽然位置偏僻,离原来的村庄又远,但是每年这个时候,村里人还是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开着汽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网上线下,订购单一沓又一沓。
“手工的一定比机械的好!”查桂香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自豪地介绍,她的纯手工月饼,畅销安徽、南京、浙江、厦门、福建等地区。
9月12日,中秋节在即,周边的超市生怕缺货,有老板开着车子亲自上门提货,省了物流的时间。
“少言少语”,“做得一手好月饼”,“老实肯干”,是街坊邻居对查桂香的普遍评价。不肯引进机械化,这份在几年前还广受周围争议的“保守”,现在反而成为这间小厂最可贵的坚持。
市政规划后,厂子的地址也由原来的城区搬到了高新开发区。晚上七点,送完货查桂香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家休息。
查桂香有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厂区一共有四层,为了节省时间,查桂香索性住在厂区的宿舍里。
晚上,儿子和查桂香视频,顺带着帮同事订购几盒月饼。她回忆,当年儿子中考时全县第一名,奖学金全部捐给了家庭贫困的学生。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要传承。”查桂香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机械加工月饼一度使手工制作受到重创,产量大幅度下滑,工厂门口门可罗雀,陷入极度的困境。“那个时候我们也茫然,还需要坚持吗?还有未来吗?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我们对传统制作的这份情感,让我们一直不敢断了这一门技艺。”从八十年代的家庭小作坊到现在已具规模的加工厂,指尖传承,历久弥香。
返回
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