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滚动鼠标查看
首页
分享
分享
收藏
如果说银饰是彝族人的一个梦,那么银匠们便是巧夺天工的造梦者。在大凉山布托县,58岁的勒古沙日就是这样一位造梦者。他的银饰手工作坊闻名遐迩,甚至远在他乡的彝族人也会到他的店里购买银饰。
凉山一带的彝族新娘,头上、胸前都喜欢披挂银饰,颇显雍容华贵。手饰、腕饰倒是比较简单,通常腕上饰一个或几个手镯,指上饰以银质的戒指,但无论是戒指还是手镯,其制作工艺都非常别致。
当地的银器制作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勒古沙日的家族就是这样的生产模式。银匠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工作,工作环境很简单,十几平米的空间就能打造一家像模像样的银器店,火炉、天平、柜台等设备一应俱全。
彝族银饰制作工艺是没有模板的,全部靠自己的记忆来精工细作。制作银器时,银匠们先要精确地称量银子的重量,然后通过火炉将其加温熔为银水,倒入铅模,冷却后便可形成银条。银条再经过特制工具打制便成了各种形状的银片,经模子挤压后就是银器的雏形。
通过对银器雏形进行上胶、雕花、镂空、焊接、打磨、上光等多道工序加工后,一件漂亮的银饰才能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再加上工艺精细、工序繁多,一个银匠完成一件复杂的银饰作品需要十多天,一套银饰的价格往往高达10万元左右。
世世代代的银匠们就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用自己粗糙的大手制作着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银器。年近花甲的勒古沙日在这行也已干了40多年。
按照传统,银匠的技艺只能传给本家族的人,而且传儿不传女。勒古沙日的儿子10多岁时就向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也曾准备大学毕业后与父亲一起将民族工艺发扬光大。可是毕业后,他还是舍弃了银匠工艺,选择去西昌工作。
所幸的是,勒古沙日所教的徒弟除自己的儿子外,还有亲兄弟的儿子和叔伯兄弟的儿子。他甚至打破了“只传给本家支人”的传统,将技艺传给亲妹妹的儿子。在勒古沙日看来,时代变了,妹妹的儿子想跟他学,教教也是可以的。
返回
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