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丝路北道,有一个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享誉古今中外的绝妙佳境——丝路明珠赛里木湖。赛里木湖古称西方净海,蒙古语称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
赛里木湖位于天山西部,博乐市西南9360公里处,乌鲁木齐伊犁公路沿湖南岸穿过,湖面海拔2073米,水域面积458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周长90公里,最大水深92米,蓄水总量210亿立方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
赛里木湖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高悬于西天山之间的断陷盆地中,湖中群山环绕、天水相映。
一路沿湖,总能望见湖对岸的连绵雪山,也不知湖面几多宽,也不知雪山几多高,远处的云层厚厚地、低低地,压迫着山顶一般。 晖阴不明,气象多变,随之也水色万千。或层层波光铺陈开来、微微粼粼,或蓝色深浅变化、宛如水墨点染,或水天一色、澄清沁人。
隆冬时节, 赛里木湖瑞雪飞舞、银装素裹,雪涌水凝,葱萃的苍松与洁白的雪被交相辉映,构成一派北国林海雪原的壮阔景色。春夏季节,湖畔广阔的草地上,牧草如茵,金花遍地,牛羊如云、牧歌悠悠,毡房点点,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丝路画卷,可以使人们充分体验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领略赛外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
赛里木湖蒙语“赛喇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又称“三台海子”,因清代在湖的东岸设第三个驿站鄂勒著图博尔军台而得名。位于北天山西部,距博乐市区93公里,乌伊公路傍湖而过。湖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3.4公里,湖水面积423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10亿立方米,湖底最深90.5米,湖面海拔2073米。赛里木湖四面环山,冬暖夏凉,景色宜人。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赛里木湖作了大量的生动描述。公元1221年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写道:“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山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清中叶洪亮吉作《净海赞》,誉赛里木湖为“西来之异境,域外之灵壤”。
美丽的湖都与美丽的传说有关,赛里木湖也不例外。传说哈萨克青年哈山和热依古丽相爱,因为女方家是富裕的巴依,男方是贫困的牧民,这桩婚姻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两人不顾阻拦,同骑一匹马跑了出来。 当他们跑到赛里木时,女方父亲带着卫队骑马追来,眼看就要被追上,这对恋人开始下马抱头痛哭,他们的眼泪感动了神灵,只见一道水柱冲天而起,接着白浪滔天,阻挡了追兵,这对恋人才化险为夷,随后也形成了后来的赛里木湖。
赛湖长期以来还流传着湖怪、湖心风洞、旋涡与湖底磁场等传说,这给美丽的赛里木湖又蒙上了一层极富想象力的神秘面纱。近年有人总结了“赛里木湖十景”,即“金缎镶边”、“科山观松”、“净海七彩”、“湖心情侣”、“激浪拥堤”、“绿海珍珠”、“乌孙古家”、“富士东峙”、“赛湖跃金”和“松头雾瀑”。
赛里木湖原本没有鱼,1998年新疆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凹目白鲑等冷水鱼养殖,2000年首次捕捞成品鱼,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经过十年的发展,赛里木湖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由于丝绸之路北道经过赛里木湖,因此湖区文化遗存和底蕴丰厚,历史遗存有岩画、乌孙国古墓群、寺庙遗址、鄂博、碑刻、古代驿站遗址等。赛里木湖还具有重大的科学考察价值,赛里木湖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学称为“地堑湖”,而且赛里木湖盆地的第四纪湖泊沉积记录了西天山的地貌发育和古冰川作用的全部历史,反映了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的几个变化阶段,同时也为西北地区冰期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供了科学证据。
返回
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