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合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内宽敞舒适,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顶部呈天幕状,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摄影:赵博)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母亲河。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1987年,锡林郭勒草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有一种酷似塞万提斯笔下唐吉诃德时代的“大风车”,深受牧民们喜爱。这是今天牧民用来提水、照明、看电视的风力发电机。地处内蒙古高原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素有“一年两季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气象学家认为,多风的主要原因是锡林郭勒草原地处西风带,春秋两季处于强大的蒙古高气压前缘,是高低气压的过渡带,因此风力较强。
每到盛夏至初秋,内蒙草原广袤无垠的原野和丘峦便进入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如果把江南秀美的油菜花田比作婀娜多姿的小家碧玉,那内蒙草原油菜花田的粗犷辽阔,就像是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壮汉,更多出了一份彪悍与雄浑之美。
白桦树被誉为“纯情树”。白桦树婀娜多姿,笔挺的枝干仿佛直入天际。白桦树是额尔古纳的市树。额尔古纳的白桦林与别处不同,洁白的树干上点缀着点点黑斑,似情人的眼睛。传说成吉思汗的千军万马途经一片白桦林,认为这是吉祥的化身,在那里驻足休憩,安营扎寨。来这里采伐的俄国人在赞叹白桦树美丽的同时亦放下屠刀。于是,一首优美动人的俄罗斯歌曲《白桦林》应运而生,传唱多年。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到了夏季,处处可见一种状似莲花的金黄色的小花,当地人称之“金莲花”。传说辽代皇太后萧绰率众打猎,见一五色花斑梅花鹿,挽弓搭箭,一箭射中。梅花鹿受伤逃奔,萧太后率众急追,翻山越岭,来到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地。突然,梅花鹿翻身扑倒,消失在一片水草之中,萧太后率众赶到,不见了梅花鹿,只见一大片百花盛开的草滩,从此人称它为五色花草甸。五色花草甸奇花异草不计其数,其中尤以金莲花最为著称。此花既可入药,又可制成上等茶叶,清凉解暑、化痰止咳、润喉清肺。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元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1988年,元上都遗址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乌兰布统古战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西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在沙漠与草原接壤处,一峰突起,旷世极天。康熙曾以二十万大军与噶尔丹大战于此。当时噶尔丹率军两万余人,依山傍水,隔河据高岸,"缚驼结阵以待"。清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驼阵,激战半日,驼阵终被轰开,血流成河,双方死伤无数。大战平息,稠血染红湖水,湖上红色的雾霭数日不散,遂得名"乌兰(红色)布统(雾霭)"。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是蒙语,意为“险峻的岩石”。据专家分析,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石林形态多变,浑厚粗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醒目。当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马柱、神剑石、南天门、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称。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 堆子" ,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内蒙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敖包原来是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摄影:赵博)
夕阳晚景。(摄影:赵博)
遥望远方的骆驼。
草原上的小羊羔。
恋爱的季节。
夕阳下,几匹骏马悠闲地吃着牧草。马,曾是游牧民族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内蒙古,现在依然有不少牧民饲养马匹,主要用于旅游项目,及生产马奶、马肉等。(摄影:赵博)
返回
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