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留下来,只为守护“无声校园”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5月14日,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值班室,徐秀玲(右)和同事钱红交流生病学生的身体恢复情况。
  2015年,徐秀玲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南京市聋人学校一名生活老师。有人疑虑:“这么高的学历能在我们这里留下来吗?”4年来,她踏实敬业,认真照顾数百名住校学生的生活起居,并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获得学校师生的一致“点赞”。
  作为聋人学校的生活老师,工作繁琐、责任巨大。从傍晚到次日早晨,徐秀玲每周在学校值3至4个通宵夜班。深夜,她常无法安心入睡,牵挂着孩子们的大小事情。遇到学生发烧生病,更是立刻护送至医院,充当手语翻译,整夜陪伴。
  她是“妈妈”,孩子们衣服破了总是找她帮忙缝补;她是“安全员”,必须及时消除宿舍区的安全隐患;她是知心“姐姐”,遇到烦心事,孩子们乐意找她倾诉;她也是辅导老师,晚自习时协助任课老师给孩子们答疑解惑……徐秀玲还创新工作方式,积极策划宿舍文化活动,给孩子们开设生活指导课,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和普通孩子相比,我的学生们更需要温暖。我愿做夜幕中的那盏灯,明亮而温暖,点亮孩子们的心田,守护他们的成长。”徐秀玲和同事们日复一日重复平凡的工作,守护着“无声校园”。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徐秀玲和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徐秀玲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整理“天气预报栏”。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徐秀玲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值班室和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徐秀玲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值班室整理日常药品。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值班室,正在吃晚饭的徐秀玲(左)遇到生病学生求助,于是放下筷子帮学生测量体温。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区值班室,徐秀玲帮学生缝补衣服。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徐秀玲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宿舍和学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5月14日,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徐秀玲走进学生宿舍处理事情。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