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春节“压轴大戏”!探访2千年元宵技艺 隔着屏幕馋哭你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俗话说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作为春节的最后一场“压轴大戏”——元宵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重要习俗之一。

为了赶在过节这天吃碗热腾腾的元宵,很多市民早早的就在店门口排队购买。一位工作人员说,尽管今年的元宵比起去年涨价了20%,但仍然供不应求。
一位专程赶来购买元宵的徐女士说,她买了10袋元宵,在元宵节和家人一起吃一碗热乎乎的元宵,才有过节的气氛。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是在山西太原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晋祠四宝民谣,其中,“元宵蛋蛋”指的是晋祠桂花元宵。据了解,晋祠桂花元宵被誉为中华元宵鼻祖和北方元宵代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今年68岁的韩福元是制作晋祠桂花元宵的第四代传承人,作为山西太原民间艺人,他继承父辈的手艺,一直延用古法制作元宵。
泡米、淘米、晾米、碾米、蒸料、炒料、切块、淋水、添面、抛馅、滚制……制作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六道工序才能完成。
基本上,一斤面能滚制50颗元宵。韩福元说,虽然制作工序复杂,但成品的元宵既瓷实又软筋,独特的口感成为晋祠桂花元宵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韩福元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元宵,但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不宜保存,后来从事元宵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少。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近期,晋祠桂花元宵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坚守了千年的味道,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要让更多人参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31岁的杜鹏程就是开发、推广晋祠桂花元宵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为了让晋祠桂花元宵发扬光大,他不仅研究解决批量储存难题,还针对市场需求研制出无糖馅料等。杜鹏程说,他希望通过持续推广,把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让晋祠桂花元宵成为历久弥新的记忆和永远的乡愁。
经过16道工序,直到制作出颗颗均匀、饱满的元宵成品后,师傅们会将他们一一装盒,等待顾客来购买。
杜鹏程说,他们每天能生产10万多颗元宵,每颗直径为3厘米的元宵下锅后,会越煮越大,越煮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