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竹为媒 贵州大同古镇非遗传承千年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央视网消息(记者何川 孔华)大同古镇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城区西部,明清时期,可经赤水河入长江到重庆、武汉、上海,是当地重要码头之一。得益于近年来赤水市产业转型,发展全域旅游,大同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古镇江边石头上的勒痕是当年码头系船留下,见证了当年商市繁华。
江边竹桥、竹筏、竹亭,古朴雅致,游客可乘坐竹筏在江面领略当年码头文化。
“独竹漂”是大同古镇吸引游客的“三件宝”之一,赤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者在江面仅凭一根竹竿,脚踩一根楠竹来去自由。
表演者空手站立,向观众挥手致意,这个动作主要考验的是表演者的平衡能力。
表演“江上独卧”时,江水流淌,表演者纹丝不动。这些表演者全是大同镇土生土长的百姓,传承千年绝技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大同古镇的第二件宝贝是竹编,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昌芹带领赤水市农村妇女一起学竹编致富。今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把大同竹编带到了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
杨昌芹现场“剖篾”。杨昌芹说:“用来编竹画的竹篾,一根2厘米宽的原料可以剖40多下,竹丝轻轻一吹就会飘走,编一幅竹画要花不少功夫。”
大同古镇的第三件宝是油纸伞。据介绍,大同古镇的油纸伞普通的可以卖100多元一把,精心制作的油纸伞,配上大师亲自作画,可以卖到1000多元一把。
大同古镇的住户和商家全是古镇原住民,保存了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质朴的生活方式。赤水市转型发展旅游业后,很多原生态的古镇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据悉,2018年上半年,赤水市已接待游客930.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3.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