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种树治沙 黄沙披绿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4月26日,乌力吉德力格(右)与妻子图门苏都在栽种松树。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4月28日,乌力吉德力格骑着摩托车巡护林子。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4月28日,乌力吉德力格(右)为牧民斯仁尼玛讲解松树种植养护方法。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这是1972年乌力吉德力格在家门口种下的两棵柏树(4月26日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4月26日,乌力吉德力格在对接水管,准备灌溉松树。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这是乌力吉德力格栽种的树木(4月28日无人机航拍)。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卷,植被稀少。 1972年,刚刚结婚的牧民乌力吉德力格便带着家人开始种树治沙。没有机械,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肩扛。乌力吉德力格认准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好了,草场好了,日子才能变好。经过40多年努力,乌力吉德力格一家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让近7000亩黄沙披上了绿装。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不少牧民也开始种树治沙,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