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发现不一样的香港】一个平台连港深 这个“新香港人”有点酷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央视网消息:在过去二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香港的人口增量少不了内地人的身影。他们或是中环讲着普通话的专业精英;或是来港读书、毕业后继续留港打拼的小白领;再或者,是持一张“单程证”(即“前往港澳通行证”),经过苦苦等待与家人团聚的妻儿老小。他们被称为“新香港人”,香港回归20年间,他们为两地的交流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唐诗颖供图)

吴苏,198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弹得一手好钢琴,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2003年12月,作为学校北洋合唱团的一员,吴苏随团赴马来西亚参加21世纪首届国际合唱节,团队一举斩获两项国际金奖。2008年,吴苏又考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土木基建工程与管理专业,从此与香港结下不解之缘。(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无论如何也要做金融试一试。”2009年,硕士毕业后的吴苏脱离本专业,加入了英皇金融集团任职分析师,在几位名师指点下学习金融及资本运作。2010年底,吴苏与合作伙伴们在无锡创业,很快将一家小科技公司做大做强,成为之后的江苏运赢集团;2013年1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学企业中心成员——中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CEO。吴苏,从一名文艺青年转变为金融新秀。(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从灯火辉煌的维多利亚港到水清沙幼的大屿山,从生活节奏飞快的中环商业中心到悠闲舒适的西贡渔村,从高效运转的交通网络到人性化的城市管理,从东西碰撞的多元文化到爱心满满的城市氛围……数不尽的特色,构成了香港独特的魅力。在吴苏的眼里,香港人做事严谨的敬业精神更让他印象深刻。“我观察过地面的砖,每一块都严丝合缝的堆砌在一起,认真到极致,让今日香港仍保持竞争力,我也把这种精神带到我的工作中。”吴苏说。(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唐诗颖供图)
坐落于深圳的香港科技大学产学研大楼里,吴苏和同事经常坐到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开始北看,吴苏在内地有多间子公司,每周多半时间往返于内地和香港,在他看来,未来两地交流的机会将更多。图为在深圳皇岗口岸的车辆过关通道,吴苏所乘坐的车在排队接受边检工作人员的免下车证件查验。(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谈到这几年香港最大的变化,他说:“现在去香港街头问路,用普通话回答你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一些景区和购物的地方,会说普通话成了标配。”(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双创正在中国大地广泛发展,在服务业比重持续攀升的同时,深圳依然是香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承接地,“超级联系人”香港则向深圳提供至关重要的金融、投资、贸易、物流。吴苏公司瞄准这一需求,结合两地优势,搭建合作平台,致力于将产学研成果推向市场。(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如今,吴苏公司已成功孵化了超过35项发明专利,并投资了云洲智能、石笛科技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企业。其中,成立仅六年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占有全中国超过95%的无人船市场份额。图为云洲智能无人船科技港奠基仪式,左一为吴苏。(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为了回馈母校,2016年,吴苏公司出资支持香港科大的科研发展,组建“华夏中衡——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能源控制联合实验室”。通过资本的力量,更快更好地推动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创新。(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如今,他还被天津大学宣怀学院聘为创业导师,图为吴苏在现场与学生分享创业的经验。(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2016年8月6日,在第六届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吴苏以投资人和企业家身份担任总决赛评委。2017年,吴苏公司独家冠名赞助“百万创业大赛”香港科技大学深圳赛区。(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今年6月,吴苏参加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八期海归青年领袖研习班,浦东干部学院邀请的原港澳办副主任王凤超老师等亲临授课。这次学习让吴苏深刻体会到香港回归的不易,也让他对祖国和香港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结课时,吴苏以学习委员身份代表全班同学向浦东干部学院赠送纪念品。(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为了表彰内地来港的“新香港青年”在香港金融、地产、建筑、工程、医疗、文化、艺术、社会等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为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不断做出的杰出贡献,2016年,吴苏与郭晶晶、李云迪等人共同当选“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
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巨屏幕上的吴苏照片。你看,内地人在香港,精彩的故事正在继续上演。(央视网记者 刘春妍 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