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感受匠心与指尖的力量 国家级非遗闪耀文博会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央视网消息:5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幕,8号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览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该馆重点展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统美术作品与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等。(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主要采用土家独特染制而成的丝线、棉线和毛绒线。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图为乖幺妹土家织锦在现场展示织锦。(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参观者在展区挑选心仪的织锦。(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黄梅挑花起源于元代,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黄梅挑花取材广泛、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丰富,讲究一线串珠的技巧,收针之处和起针之处在一起,制作过程中不能出现结头、漏针等,所以绣成的图案不仅表面精美,背面也十分规整,双面都可看到相同的图案。图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湖南永州的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2006年,江永女书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女书传人蒲丽娟正在书写女书。(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蒲丽娟介绍,目前世界上已知会书写女书的人只有7个。参观者高兴的与女书传人蒲丽娟及作品合影留念。(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把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的传承人邵梅罕现场展示的剪纸技艺。据邵梅罕介绍,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的信仰、吉祥物和生产生活有关。(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2008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又称大理扎染。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是一种将织物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染色方法。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外国参观者与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合影留念。(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
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是毛南族的“族宝”和象征,毛南族称之为“顶卡花”,意为在帽底编织花纹。花竹帽由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其造型独特,花纹工整,图案美观,工艺精致,结实耐用。花竹帽既是毛南族女子遮阳挡雨的用具和珍贵的装饰品,也是男女之间爱情传递的纽带。(央视网记者 徐辉 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