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键可退出全屏浏览
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

已浏览到本图集最后一页

【脱贫攻坚看甘肃】诗情画意 留住乡愁 贫困县华丽变身“陇上小江南”

再看一遍 下一个图集
央广网陇南2月27日消息(记者宋雪 )2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甘肃省网信办主办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之“脱贫攻坚看甘肃”活动采访团正式走进陇南市康县,在长坝镇花桥村的旖旎春色里感受陇南大地“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新成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走进长坝镇花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媲美江南的美丽乡村画卷。鳞次栉比的房屋,清新整洁的街道,清溪如带的流水无不骄傲地展示着花桥村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风采。沉醉于眼前美景,谁又能将花桥村和曾经的“穷沟沟烂泥沟”联系起来呢?   花桥村位于白望公路沿线,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也是康县全域旅游的门户和名片。曾经的花桥村主要靠农业种植、畜牧农作物养殖和劳务输出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经济收入局限性很大,是一个隐藏在公路沿线的穷山沟。“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这些都曾是花桥村的真实写照。   2015年,按照市县相关发展乡村旅游会议精神,依托长坝镇花桥村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花桥村被列为市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集市县乡村四级资源打造花桥旅游村示范点。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花桥村率先探索发展全市乡村旅游新模式,成为集生态养生、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养老旅游、乡土购物、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加工等产业链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养生基地。康县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辛福国向记者介绍:“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主要有兴办农家乐、在农家乐就近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几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大大改善了精神面貌。”
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吸引了更多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大学生村官王长娥开办电子商务网店,帮助农户出售核桃、花椒、黑木耳、蜂蜜等土特产品,累计销售额达到10万余元。之前在大城市打工的村民卯张辉、杨明霞等回乡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收入从以前外地务工年收入4-5万左右,增长到月收入3万余元,年收入可达20万元。政府的大力扶持让卯张辉受益匪浅:“我创办农家乐时,政府给我们每间客房补贴1万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把农家院建好。如今我们村几乎没有人在外地打工,大家看到家乡变得这么好,都回来创业了。”相比从前一年回一次家,现在卯张辉在家门口做着生意,既能赡养年迈的父母,还能照顾年幼的孩子,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无独有偶,曾在东莞务工的张明霞也选择了回乡做农家乐,不错的收入让张明霞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有条件了,下一步我打算翻新下厨具设备,再去别的乡村旅游地取取经,争取把自己的农家乐做得更好。”
52岁的花桥村花桥社社长张永新一直生活在花桥村,在乡亲里比较有威望。走进张永新的家,墙上的一排奖状十分引人注目,其中,最让张永新感到自豪的当属“2016年度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这个荣誉。作为发展新农村的带头人,张永新如今是花桥乡村旅游协会的会长。花桥村乡村旅游协会是政府引导成立的民间组织,协会吸收村里全部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和小吃摊点成为协会会员并对其进行管理。村干部王长娥介绍说:“每年旅游协会收取农户150块钱的管理费,负责清运他们的垃圾,确保周围环境卫生。协会也会给他们定一个统一的价格,避免了农户间的恶意竞争。”
2016年,在全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上花桥村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作为会议观摩点之一的花桥村,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旅游建设以及旅游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如今,花桥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守护自己的家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续写着更为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