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央视网消息:“正月十九迎婆婆”,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民俗宗教活动,又称“圣母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甘肃省舟曲县各族群众最隆重的一个节庆民俗活动。该活动始于隋朝时期,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2月15日晚上9 点,舟曲县城内外16轿(位)“婆婆”从四面八方汇聚城东驼铃山集会,整个县城尽收眼底,万家灯火灿若繁星,千家万户燃放烟花遥拜“圣母”。(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16轿(位)“婆婆” 按约定俗成的次序依次下山进城。每位“婆婆”都有鼓乐开道,牌灯、彩旗前导,金瓜、斧钺、朝天镫、乾坤圈巡护,道士、高僧诵经,华盖、芭蕉扇随行,数百人前呼后拥。(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人们争先恐后从“婆婆轿”底下钻过,接福祛病、消灾免祸。随后,16位“婆婆”列队穿过主街道,分道各自回宫,沿途转村歇庙,群众一路接送,通宵达旦才送回庙宇。(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婆婆轿”按中国典故情节制作,轿正面有木刻匾额、对联。四周立柱回廊上有木刻孩童、龙凤、花鸟、禽兽等物。(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队伍中的孩子们。(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舟曲楹联一条街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近年来,舟曲县大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该民俗活动已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
在当地,到正月十九还有浓浓的年味。(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报道 卫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