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每年的春节期间,甘肃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的白马藏族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跳舞时,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池哥”“池母”“志玛”“猴娃子”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顺。整个场面非常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池哥”人人头戴青面獠牙插有锦鸡翎的木雕彩绘山神面具,反穿羊皮袄,背负一串铜铃,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有牛尾刷制作的拂尘,形象凶猛恐怖,舞步遒劲粗犷。(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这天,陇南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头戴沙嘎帽,身着色彩绚丽的节日盛装,池哥昼、山歌对唱、土琵琶弹唱、火圈舞等神秘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他们唱着祈福之歌,祈愿年丰人寿、户族平安。(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池哥昼”主要流传在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的12个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池哥昼”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白马傩舞“池哥昼”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对于白马人来说,这种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时又是白马人最神圣的祭祀活动,平常的日子里是轻易不能随便将面具拿出来跳舞的。每年的正月“池哥昼”跳完结束后,白马人即刻将面具、服装、道具等悉数收藏,精心保管起来。等到来年的春节,才能再次请出面具来跳舞。(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不同的村寨“池哥昼”开始时间不同,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不同时间开始,一般持续三天,每天清晨起舞,直至深夜,全村寨人和各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火圈舞,唱起高亢的民族歌。(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白马人的头饰、发饰、胸饰、衣饰、腰饰直至脚饰都极其精致讲究,从上到下构成了既完整又和谐的统一体,又集中体现了白马人乐观开朗的民族性格。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有贵宾到来,这里的白马人都要身着民族盛装出席。(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白马藏族的村寨无论大小,都有一个供全寨人集会的小广场。“池哥昼”舞蹈期间,广场中央会点燃一堆篝火,身穿节日盛装的白马人就会手拉手地围着篝火边唱边跳,整个场面的气氛马上就亲切热烈起来。(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正在跳舞的白马人。(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正在一旁歇息的年轻人。(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白马人集中生活的铁楼藏族乡,地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这里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的三大栖息地之一,许多村寨被称为“熊猫村”。村寨中的灯笼上也画了熊猫。(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盛装打扮。(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白马人粗犷奔放的舞蹈,吸引着全国游客慕名前来。原生态风光赢得游客青睐当地发展旅游业。(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
白龙江畔的白马人村寨夜景。(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报道 韦德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