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42岁的尖木措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村民,从1996年起,他开始救助保护甘子河流域的普氏原羚。普氏原羚也叫中华对角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物种。(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相机、望远镜、工作手册、手钳子等是尖木措巡逻时必带的工具。(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喜欢记录,数码相机刚流行时,他便瞒着家里人买了,就为了记录自己所做的事儿,想着以后告诉后代也要这么做。(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因为家中没电脑,每次储存卡满了,他就得重新买一个新的装上,这只是一部分。(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以家为中心,东至3公里外的青藏铁路,西至15公里远的哈尔盖镇,北至8公里外的天桥,南至8公里外的青海湖,这是尖木措巡逻的范围。巡逻时,他会拿着望远镜看看远方,是否有普氏原羚的踪迹。(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镜头下的普氏原羚。(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图片由尖木措提供)
21年里,他救助了70多只普氏原羚。2016年夏天,他在沙漠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一个多小时的普氏原羚,将它带回家,喂它牛奶等,因为是在沙漠中发现的,儿子朋毛仁青给它起名叫“沙漠”,原本等它长大准备将其放生,谁知“沙漠”是个意外,“赖”在家中不走了。(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看到羚群,尖木措试着放生了好几次,结果每次“沙漠”都会跟回来。如今,“沙漠”还有点怕尖木措,只有喂食时才愿意靠近他。(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儿子朋毛仁青特别喜欢“沙漠”,每周从学校回来,都要跟沙漠玩。尖木措拍下了儿子给“沙漠”喂食的一幕,并将照片洗出来放在茶几上。(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如今的“沙漠”,就像家中的一员一样,家人午后晒太阳的时候,沙漠也会跟过来。(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每一个救助的普氏原羚,尖木措都会系上“长命百岁布”,巡逻的时候也碰到过曾经救助过的普氏原羚,但从未遇到会跟他亲近的。“沙漠”是个意外。(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的守护行为感染了村里的人,诸多荣誉也接踵而来,他成了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协管员。这是尖木措的一部分荣誉证书。(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诸多荣誉证书中,儿子朋毛仁青最喜欢这两个,他说,因为是“北京”发的。他曾将父亲做的事儿写进作文中,说要把普氏原羚这些野生动物保护得好好的,让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我们的草原上。(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说,因为这些证书,村民才会信服他,听他讲述的道理,和他一起守护这片草地,守护这片草地上的生灵。(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异常珍惜这些证书,会将它们摆放在柜子上面。(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儿子朋毛仁青帮父亲整理荣誉证书。(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为了方便巡逻,21年里,尖木措最初是步行,后来换成了摩托车,再后来买了汽车,他巡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守护的物种也从普氏原羚到黑颈鹤、大天鹅等。(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此前,为了守护普氏羚羊,尖木措一直没顾上盖新房子。后来,随着政府保护力度加大,前来跟他取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尖木措才盖了一院新房,但老房子依然保留着。(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冬日草地上,远处的普氏原羚。(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尖木措的儿子朋毛仁青和妻子才让卓玛措。(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