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央视网消息:2015年8月,90年出生的刘蓓成为陇南市成县镡河乡土蒿坪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初进村子,让刘蓓影响最深刻的便是村委会前面的这棵柿子树。(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在土蒿坪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刘蓓开始了她在村里的生活。走访了解后知道村里有不少柿子树和核桃树,但由于交通不太便利,村民还是习惯于赶集,而不是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事物。(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利用入户调查的机会,刘蓓摸清了全村的情况,学习成县其它地方,开了名为“成县土生土长土特产店”,网店也成了成县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在网上,刘蓓帮村民卖起了核桃、柿饼、木耳、土蜂蜜等土特产。对村里的贫困户,刘蓓会去了解对方有什么土特产,优先帮他们出售,并以高于当地的收购价收购,这个冬天她网店主推的是村民制作的柿饼。(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村民雷奇星家是村上2015年的脱贫户。刘蓓说,村民很少做柿饼,今年她在网店主推柿饼,并提前跟雷奇星打了招呼,让他利用闲余时间做点柿饼,她来帮忙出售。(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更让刘蓓上心的是村民刘克玉。今年45岁的刘克玉是一个人生活,平时在工地做点临工,是村里的贫困户。刘蓓发现他家屋后有几棵柿子树,2016年开春,刘蓓就跑来跟刘克玉打招呼,让他今年多操心柿子树,天冷后做柿饼。(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刘蓓说,这几年村里年轻人少了,柿子树又比较高,柿饼也买不上好价钱,村民做的少。她跟刘克玉承诺,将按照一斤8元的价格来收购他做的柿饼,帮他在网上出售,让他这一年增加好几百块钱收入。(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平时刘蓓就在村里晃悠,看看村民有没有做的好东西,她可以拿到网店上卖。这一天,刘蓓发现了一位村民在忙着编篮子,她准备研究琢磨一番。(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村民于亭做挂面已经十年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始制作挂面,刘蓓准备把于亭的挂面也拿到网上卖。(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于亭的妻子镡红艳正在忙碌。(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于亭说,元旦前后,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只能做70斤面粉,每天通过班车代送到县城,挂面基本供不应求。但在平时,销量并不太好。(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刘蓓说,传统手工制作的挂面,外面市场上很受欢迎,只是大家不知道。她准备跟于师傅商量一下,将挂面放到网店上,平时也能提高销量。(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这是于亭家制作好的挂面,刘蓓说准备拍点照片放到网上去。(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帮村民出售土特产的同时,刘蓓还准备把农家的土鸡、土鸡蛋出售出去,目前她正在了解情况。(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
2016年,村里的柿子树都长势不错,但很多村民不愿做柿饼,树上还挂着柿子。刘蓓说,今年主推柿饼,如果效果好,2017年她准备动员更多的村民冬季农闲时制作柿饼,帮他们赚点小钱。(央视网记者 王小英)